经过7年发展,西安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知晓吗?参保积极性如何?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日前对12个村委会近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较为满意,参保率达94.4%,但看病贵、手续繁琐等问题仍是参保者的就医负担。
农民“新农合”知晓率达98.8%
2005年,西安市开展了“新农合”试点工作,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经过七年的运行,“新农合”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的知晓率达98.8%,参保积极性高,参保率达94.4%。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达84.7%。
35岁以下年轻人参保积极性不高
但是调查也发现,参保者就医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宣传缺乏深度,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认识趋于表面化。调查显示,对“新农合”政策“十分了解”的占62.4%,这与98.8%的知晓率和94.4%的参合率相差较大。同时,缺乏对政策的全面认识,影响参保积极性。个别老百姓认为自己年纪不大,身体健康,没有必要交这笔钱。特别是35岁以下年轻人占未参保人数的86%。
“看病贵”“手续繁琐”仍是难题
不少参保者就医时,认为保障水平有待提高。首先是报销范围偏窄、报销比例偏低。“新农合”是以大病和住院为主导的报销方式,使得门诊报销比例偏低,且一些慢性病用药、常规性体检等也未在参保范围,对农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仍然觉得“看病贵”。有13%的调查户希望可以“提高报销比例,增加报销项目”。
同时政策限制较多,看病不自由。“新农合”政策规定了定点医院,向上一级医院就医需开具转诊证明等手续,给患者就医带来不便。尤其是对外地就医的审批、报销手续更是繁琐,影响了外出打工者的参保积极性。此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普遍设施简陋、技术水平落后。还有一些定点医院治疗、收费不规范,增加农民负担,影响“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
对此,西安调查队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和深度,让老百姓第一时间知晓最新政策标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定点医院的监管,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条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水平。(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