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杀死长兄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之后继承皇位,成为后来著名的唐太宗,并开创了贞观之治。而太子李建成则被史书记载成没有才能又荒淫无度之人,甚至连他的死也是数笔带过。
昨日,记者了解到,李建成墓志被警方和西安市文物稽查部门收缴后于今年上半年移交给西安博物院,该墓志虽小却具重要意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专家通过几个月的研究、分析,逐渐揭秘该墓志所隐藏的秘密……
李建成墓志上有哪些信息?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长伏海翔和馆员李超介绍,李建成墓志志盖为盝顶形,顶边长39.5厘米,斜边长10.5厘米,底边长53厘米,高12厘米,志盖有篆书“大唐故息王墓志之铭”。该志为方形,边长52厘米,高11厘米,四侧无纹饰。李超说,该志篆文雕琢古朴,遒劲有力,镌刻刀法精炼,据推测应出自唐代名家手笔。
据悉,唐代高官的墓志一般多在七八十厘米,大的还有1米多。而李建成墓志明显较小,其志文仅55字,内容仅记载死者名字、谥号、死亡时间、下葬时间和地点,没有一般墓志应记载的生平、功绩、评价等。志文如下:大唐故息隐(注:隐为谥号)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注:公元626年)薨于京师,粤以贞观二年(注:公元628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于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今长安区郭杜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志志文中李建成的谥号“隐”明显被涂改过。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之文字,有“美谥”、“平谥”、也有“恶谥”,比如周厉王、隋炀帝就是恶谥。汉文帝、汉武帝等是“美谥”。
谥号怎么定才合情合理?
关于李建成的谥号,据《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三月,有司奏谥息王为戾,上令改谥议。”意思是说,有官员提出将建成谥号定立“戾”时,唐太宗不满意此谥号,让重新讨论。之后“杜淹奏改为灵(灵的繁体字),又不许”。最后才确定为“隐”。
伏海翔说,“戾”和“灵”走了两个极端,“戾”字本意“逆,违背”,直接引入“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思维定式,是有司投太宗所好的选择,但李世民继位之初,很多大臣原归属于李建成集团,包括著名的谏臣魏征,过低评价与李建成的功绩不相符,难免会引起这些大臣的不满,不利于政权稳固。
李超说,汉武帝的卫太子,由于不满江充诬陷,贸然发兵捕杀江充,被武帝以谋逆罪处死,谥号为“戾”。用“戾”来比喻李建成,显然与其在玄武门之变的被动处境不符,而当时恰恰是唐太宗“擅发兵”。而用“灵”做谥号在唐朝仅有朱忠亮(唐大臣)一人,当时朱忠亮在朱泚叛乱中坚决抵抗,深受赏识,被封为“定难功臣”,被敌人俘获仍不改初衷,遂被谥为“灵”。可见“灵”字的评价很高,若用做李建成的谥号,李世民估计不会太愿意。此外,“灵”还多与鬼神相关。李超说,还有一种“不勤成名曰灵”,估计与唐太宗的意图比较接近,用“灵”字来比喻李建成是因为“嫡长”的身份,而位居太子尊位的无能之人,可以让读史的人有一种替唐太宗鸣不平的心态。
涂改前“谥号”是什么字?
李建成最初的谥号,到底是什么字,史书并无记载,而涂改后的“隐”字之前,肯定是最初的谥号。
伏海翔说,他们经过辨认和古代字体的写法,推测之前谥号应为“灵”。因为李建成墓志文中的“隐”字处,被利器刻损之前的一个字,打磨光滑后再刻下“隐”字。根据留下的异常痕迹,他们发现隐字折勾部分“乚”横画右侧之下0.07厘米处仍存有刻损打磨后的痕迹,可能保留了原字的一点笔画。根据“戾”字的右下笔画“乀”与“灵”字末笔“一”相比,残留的笔画应为“灵”字的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