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买房,晓盈搬进新社区已经两年。她所在的高层,一层5户共21层,105户人两年来真正认识的没有一个。有时候在电梯里碰见,邻里间礼貌性搭个话,帮忙按个楼层。更多时候,步履匆匆,各自忙着。
半年前,晓盈家管子裂了,半夜跑水,天刚蒙蒙亮物业就找上门,说是楼下投诉了。这种“隔空”交流,是晓盈新生活里,唯一一次还算亲密的邻里接触。
邻里陌生,社区概念几近于无……晓盈并不是特殊的一个。这种情况,在高楼密织的都市里,越来越显眼。
日前,省社科院蓝皮书发布,一项关于城市社区生活感受的调查报告引发关注。里面关于社区邻里关系的调查数据让人惊讶:在我们身边的社区,经常来往的居民只有两成,偶尔来往、一般不来往、从不来往占到了七成多。
环顾四周,我们的居住条件在不断改善:楼间距、绿化率、健身设施……社区里的硬件不断被“提及”、被“强调”、被“监督”,何以邻里关系这种“软件”日渐走向荒疏?
多数人概念模糊
通过年度蓝皮书聚焦城市居民社区生活感受的,是省社科院年轻的副研究员尹小俊。在调研中,他重点设计了九类指标,来探讨我省社区生活感与社区建设及治理之间的关系。
当被问及“您认为城市社区是什么”时,有多达47%的受访者选择了社区是“为居民提供服务的集体组织”,认为“社会生活的环境”即社区的被访者占到22.9%,二者之和接近70%。另外,有12.3%的受访者对社区的认识比较模糊。持有类似于“对自身生活没有影响的因素”的看法。
理论上,社会学界广泛接受的社区概念包括特定的地域、共同的联系纽带以及社会互动三要素。但调研显示的,多数受访者对这一概念认识模糊。尹小俊认为这至少说明,“在部分社区中,一些个体与社区直接关联程度较低,折射出社区个体与个体及其与群体、组织之间的联系交流相对贫乏,导致一些社区未能有效充当‘接地气’的互动载体。”
近50%居民答“收费时”
对生活其间的居民来说,社区是什么样一个存在?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存在?受访者中,一项答案的“支持者众”,让人唏嘘。面对“在什么情况下,您觉得自己感受到社区的存在”的问题,有近50%的居民将票投给了当“社区收费时”。
另外,有30%的居民选择了“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11.1%的人认为是在“参加社区活动时”时。这也表明,参加社区活动能让社区居民找到社区存在感,也能加强居民与居民之间联系和交流,毕竟远亲不如近邻。
“社区居民提到‘社区收费时’才能感到社区的存在,这其实说明部分社区居民心里带有一种负向的情绪,隐含着部分社区在为居民提供社会互动和支持的资源方面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时存在‘过于关注收费,而忽视社区服务供给和关心支持’的现象,这无形中进一步加重了社区居民的疏离感。”
尹小俊分析,城市社区居民经常处于一种相对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当从工作单位回到社区生活环境后,尤其是遇到难题时,对来自外部的支持有着强烈需求,之所以会有不少城市社区居民选择了“有困难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协调时”和“参加社区活动时”两个选项,充分表明人们对社区支持的看重,“既需要物质性的社区支持,也离不开精神性、情感性的社区支持。”
社区主角社区活动被老年人“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