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群忙于自身事业发展,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没有多少剩余时间能够参与社区活动;中年人群“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代际压力沉重,即使想参与也常常有心无力;儿童课业负担重,无心也无力关注社区活动……如此这般,非常无奈的,我们身边的社区各种活动主角只能是老年人。
调查显示,58.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社区活动所面向的群体是老年人。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群体对整个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日益巨大,重点开展一些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社区活动是必需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年龄段人群的社区活动需求。”尹小俊指出,应在社区活动方案和内容设计上“做文章”,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和引导不同社区群体加入,增强社区参与群体的包容性,最终扩大社区参与的覆盖面和辐射效益。
社区邻里“不经常来往”占近八成
研究社区生活,离不开家长里短,邻里感情。但是我们看到的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印证的是无数个晓盈的“冷淡”邻里生活。
面对“您与所居住社区的邻居之前经常来往吗”这一问题,选择“经常来往”的受访者仅占20.7%,“不经常来往”占到79.3%。其中,包括37.8%的“偶尔来往”,31.3%的“一般不来往”,10.2%的“从不来往”。
“接近八成被访者在社区交往中的情况呈现半封闭或封闭的邻里交往特征,从这一点来看,邻里关系与工作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所形成社会交往圈相比更狭小一些,之所以产生邻里关系相对封闭的现象,这与居住社区的性质变化密切相关。”
尹小俊分析,以往的单位制社区主要是以工作关系为基础,邻里交往中有着更好的信任基础和更多的互动机会,但眼下社区,居民由不同经济社会身份特征的人聚合构成,社会流动快,邻里间交往缺乏稳定性和联系机会,导致联系频率下降明显。
“另外,目前,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社区居民对自身家庭事务会更加关注和投入,因而,没有太多对外社会交往的想法,‘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的观念往往成为他们处理邻里关系心态的现实写照。”
社区参与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与对社区概念模糊相呼应的,是我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的不足。不关心、不参与、不相信在多数社区普遍存在着。虽然调查中,仅9.6%的受访者表示对社区事务“一点也不关心”,但实际上,真正积极参与其中的也并不多。
面对“对部分事关社区利益的决策,居委会是否召开听证会等进行决定,您觉得参与情况如何”的问题,23.0%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开听证会和协商议事会,基本没人参加”,另有34.7%的受访者回答“不知道,大多数人也不关心”。
究其原因,人们看法各一。37.3%的受访者认为“大家各忙各的,关注自己工作和家庭,没有时间参与社区事务”;19.9%的受访者认为“大家普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另外,“缺乏参与途径和机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事情过后经常没有结果”也被频繁提及。尹小俊分析认为,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贴近社区实际、增强社区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应该及时创新跟进。(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