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庞书纬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5月15日是“世界家庭日”,对每个家庭而言,家风,究竟是什么?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传”
“从小到大,父亲在我的记忆中,总是说得少,做得多。”28岁的青海小伙王磊对记者说,“他对我爷爷、奶奶很尊重,对我母亲很关心,对同事、朋友很友善。这些我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著名作家莫言面对关于家风的问题时曾说:“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西宁市行知小学教导处主任史靖勤认为,对于世界观尚处于形成期的中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家风,至少应当包括家长习惯、家长性格和家庭氛围等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性格开朗,孩子大多也比较阳光;家长喜欢读书,孩子通常也更愿意成为‘书虫’而不是‘屏奴’。相反家长如果爱争执、爱较真,孩子往往很难与人为善。”史靖勤说。
“记得我小时候,奶奶曾对父亲说,‘你怎么对待我们,你的孩子将来就会怎么对待你’。现在我每次回家,各种活都抢着干,我觉得这是作为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王磊说。
“好习惯重于成功”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特别是“独二代”比例的升高,“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对“小公主”“小皇帝”的溺爱,似乎渐渐成为一些家庭的“新家风”。
2011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题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博文,在教育界引起轰动,文中写道: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励。那么,惩戒呢?教育可以没有惩戒手段吗?单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
作为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西宁市南大街小学校长徐维宾认为,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疏于约束的现象不在少数。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每个学期刚开学的几周,老师必须专门花时间和精力,重新教学生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徐维宾说。
另据记者观察和媒体报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对一些家庭而言,追求成功、渴望富有成为其家风的“核心”之一。2013年,湖北某小学的毕业留言册,因其中诸多类似“努力,为了人民币”的“励志口号”,一时间在网上热传。
对此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李子华认为,上述观念尽管并非毫无道理,但如果强调过分,则说明家风传承出了问题。“事实上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好习惯重于成功。”李子华说。
“物质投入不能代替精神引导”
记者观察发现,在如今的市场上,针对孩子的商品大多“贵字当头”:四五十页的少儿图书,铜版纸彩印,价格少说也要二三十元。不少儿童服装,价格更是向名牌成人服装“看齐”。
在史靖勤看来,上述现象之所以产生,除了“独二代”家庭的增多外,还与许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有关。
“现在不少父母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往往希望通过物质投入,弥补精神关爱的不足。但事实上,物质投入不能代替精神引导。”史靖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