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看到的是,我国今年已经明确提出对污染宣战,要下大力气治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如果治理行动持续化,也将可能扭转政府为拉动内需出台的鼓励消费政策。在我国内地,还没有形成像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那样声势浩大的公民环保、“绿色主义”及公平贸易行动的潮流,但谁又能断论未来五年、十年我国公众就不能完成这方面的发育?事实上,我国不少地方的民众对于环境污染的警觉,乃至基于此对一切可能带来污染的工业项目、能源项目的强烈排斥,最近几年来表现得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相关的产业、企业不懂得顺应时势进行调整,不仅将面临不断缩小的国际市场,而且连本国、本地生存发展都将成为大问题。
我们不能将《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这本书简单定义为“反商业”图书,恰恰相反,要注意到,这本书代表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平贸易思潮即将提升为全球层面公众和政策议程,必将因此重塑商业。不适应新潮流的商业会遭到无情淘汰。
其实,《东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与死》也是一本引导人们重新定义商业、工业、供应链的“商业书”。书作者安妮·雷纳德分别针对五个环节提出的改进建议,在商业上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限期断绝铅和汞的开采使用,重新设计资源开采工序和环境评估制度,加快推进纸类产品循环利用;
从设计开始作出改变,杜绝有毒化学物质采用,提高质量以延长产品的使用期限,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环节的能量和资源消耗,改善产品的可维修性和可兼容性;
增加供应链透明度,促进“本地经济”,减少供应链规模;
倡导均衡消费,注重消费行为背后的碳足迹;
改进商品包装,由生产者负责处理到期废弃的产品,重塑商业模式。书中特意举出全球最大的商业地毯生产商英特菲斯的转型案例,这家企业将地毯设计为组合型产品(用可替换的小片地毯拼成大地毯),推出地毯租赁和回收业务,从而有效解决了之前大量存在的地毯产品丢弃问题及回收处理难题,也藉此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