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还结合唐延路拓宽改造工程,将唐长安城西南城墙遗址建设成为街心公园;结合曲江新区建设,建成了曲江池遗址公园;结合城市发展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在唐代西市遗址上建成了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结合大绿工程,开展杜陵万亩生态林区建设;结合城市综合改造,建设乐游园(青龙寺遗址)公园;结合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了汉长安城东南部6.3公里城墙保护展示工程,形成了850亩的汉城湖水面和1031亩的园林景观,成为集城市防洪、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城市改造综合区域。
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文物保护工作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从局部保护转变为全面保护,从单纯的本体保护转变为涵盖周边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成为得到全社会广泛理解和参与的文化公益事业,也提升了西安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文物景点为核心的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西安的支柱产业,西安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博物馆是文化遗产集中保护展示的最佳场所,近年来西安市是如何加强博物馆建设的?
西安是文化历史极为厚重的城市,为了保护好和展示好历史文化资源,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战略构想。2010年5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确定了经过三年努力使我市博物馆总数达到百座的目标。截止目前,我市已有博物馆100座。2013年参观人数超过1500万人次。
博物馆的种类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历史类发展为文物历史、革命旧址、故居民宅、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军事科技、民风民俗等多种类互为补充的新格局,并且出现了以大唐西市博物馆、关中民俗博物院等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办博物馆群体。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种所有制并举、门类新颖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城"新格局已基本建立。全市各类免费开放博物馆已达64座。
博物馆推出各类优惠措施,通过创新服务内容,从精品特色、精美布展、精心施教、精准服务上下功夫,推出了"小雁塔春节荐福庙会"、青龙寺遗址景区"樱花节"、八办纪念馆"我是小八路"、半坡博物馆"原始部落快乐行"、"史前工厂"、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等生活体验文化精品活动,推出"5.18国际博物馆日"及六月第二个星期六的"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地社会效益,全市博物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申遗成功后,文化遗产给西安带来什么样的软实力?
申遗的本质就是在基于学习西方成熟理念和经验基础上,结合西安实际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过程。申遗只是一种手段,保护好遗产留给子孙后代,充分向世界展示遗产点的魅力,更好地发挥遗产所在地的文化影响力才是目的。
世界遗产实行的是动态管理,如果保护和管理不好,就会吃黄牌警告,甚至摘牌。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加强管理,积极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休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融合,使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建设、融入百姓生活,使文化遗产利用造福人民群众。
目前,西安市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5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还有明德门遗址、含光门遗址、延平门遗址、天坛遗址、大唐西市遗址、兴庆宫遗址、大清真寺、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等一批也是相关丝路遗产点。随着丝绸之路的顺利"入遗",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悠久的丝路文化和古城长安的迷人魅力必将在新时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令世人向往的西安城市形象轮廓,并在打造西安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