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3日电 题:北京悼念李光耀
中新社记者 蒋涛
“没有李光耀就没有新加坡”,这句话成为23日人们在北京悼念李光耀时最常用的一句话。
23日的北京,新加坡驻华使馆一早就降下半旗。新加坡国家缔造者李光耀因病于当地时间23日凌晨3时18分去世,享年91岁。
中午,新加坡公民蔡有山站在使馆门口望着新加坡国旗,等记者走到他面前才缓过神来。在讲述自己眼中的李光耀的时候,他数度哽咽,并反复告诉记者,“这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他改变了新加坡,也影响了世界。”
使馆门前摆放着三张白色桌布的桌子,桌上有两束白色鲜花。署名左小蕾的女士在花束卡片上写道:“光耀资政,一路走好,一个新加坡人的衷心祝福。”
印度裔新加坡公民奈度得知使馆下午2时开放公众悼念,便提前两个多小时来到使馆门前等候。“感谢李光耀先生推动了新加坡各族裔融合,我和我的家庭能融入新加坡社会得益于此”,奈度说。
在新加坡人口中,超过70%为亚裔,马来族群约占13%,印度裔约占9%,另有欧亚裔和混血族群。李光耀在新加坡组屋申请中,按各族裔人口比例分配指标,使每个组屋社区都成了一个微型的新加坡,避免了各族裔分别聚居的情况,促进了不同族裔间的融合。
奈度如今是一家新加坡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常年往返中新两地,对中新关系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知道我是新加坡人,很多中国人会向我表示友好。我在华业务拓展也很顺利,这得益于李光耀先生与中国建立的紧密关系。”奈度说。
李光耀在37年间共访华33次。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李光耀是罕有的有机会与这五代中国领导人会面的外国领导人。李光耀之子、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李光耀与新中关系》特辑的献词中,形容李光耀为新中“紧密关系的奠基者”。
李光耀的这份“中国情缘”得到了中国民众的认可。下午2时使馆开放后,不少中国民众前来悼念。
走入悼念厅,白色长桌正中摆放着李光耀的遗像,后面墙壁的投影上打出李光耀的英文名及“1923—2015”的生卒年份。来自中央美院的盛华在李光耀遗像前三鞠躬,走到长桌一侧,在吊唁簿写下悼词:“光耀千古,风范长存”。
“李光耀是一位华裔,这让我从感情上亲近”,盛华说,在他的治理下,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多民族多宗教的新加坡从落后国家成为亚洲经济中心之一,创造了“新加坡奇迹”,这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很多启发。
治国理政能力之外,李光耀与妻子的爱情故事,更是打动了不少中国年轻人。1944年在英国剑桥求学的李光耀遇见了初恋,也是一生的爱人柯玉芝,二人风雨相伴63年始终恩爱。2010年柯玉芝辞世。
盛华一字一句念出李光耀写给妻子柯玉芝的悼词:“没有她,我会是个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妻子中风后,李光耀每晚为妻读诗,这位政治家是‘暖男’,是年轻人婚姻的榜样。”盛华的这句评价,让多位正在排队的悼念者点头称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