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1月2日电 (记者 张道正)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2日向该校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于策授予了一面校旗,送其出征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
今年7月,经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安排,于策首先赴西藏,在拉萨和羊八井两地参加了近一个月的高原集训,在通过了各项检测和考核后于9月接到通知成为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的正式队员。
此次前往南极昆仑站的科考队成员共28人,其中天文科考队员仅2人。于策作为此次南极科考天文组的核心成员,将登上位于南极大陆最高点的昆仑科考站,安装和调试用于保障“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进行天文观测的核心数据分析处理平台系统。
“南极由于其大气清洁稳定、视宁度高,且在极夜期间可长时间连续观测,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地点,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开展天文观测的竞技场,许多新发现都具有重大国际影响。”于策介绍说,中国自2011年第28次南极科考开始在昆仑站附近“穹顶A”观测点安装了“南极巡天望远镜”进行大规模天文观测,当时为望远镜提供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支撑的就是他所在的“天津大学——国家天文台天文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研发的第一代AST3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而这一次科考,于策也将代表天津大学直接参加科考活动,并前往昆仑站为“南极巡天望远镜”安装最新一代的AST3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据“国家天文台——天津大学天文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孙济洲教授介绍,可进行24小时不间断观测的“南极巡天望远镜”被安装在南极昆仑站附近所选择的“穹顶A”观测点。该观测点虽然被世界多国天文学家认定为最佳“天眼”,但“最佳”也往往意味着“最难”。
作为望远镜“大脑”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需要面对诸多技术挑战:在自然环境恶劣,低温低压、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要求整个系统能够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连续无故障地稳定工作;在观测图像连续获取的极短时间间隔内,必须完成上一幅图像数据的现场分析处理工作,要求数据处理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的分析处理能力;观测点能源供应极为紧张,包括存储系统在内整个系统功耗要降到最低;观测数据向国内远程传送仅能通过美国铱星公司的“铱星”全球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带宽低且价格高昂,需要优化工作模式与调度策略。
孙济洲、于策所在的天文信息技术研发团队自2008年起就参与到了南极天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中,是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正式成员。多年来团队致力于AST3现场观测数据实时处理系统、远程数据传输系统、专用存储系统等方面的软硬件协同研发,针对南极天文观测的特殊需求及硬件环境进行深度定制,通过应用并行算法优化、高可靠守护并发进程及冗余容错等手段,满足了能源严格受限、实时处理、长时间无人值守等各项苛刻的运行要求,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