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天眼”工资太低招不到人?真相却让人感动……

2018-11-04 19:28:19

来源:网络新闻联播

  这几天,有媒体报道中国在贵州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遇到了“人荒”,年薪10万也招不到人。

  “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明年上半年,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FAST正式投用后,将启动24小时观测,科研人员需三班倒轮流值班,而现有的驻地人员只有20多名,人手上“捉襟见肘”。为此,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

  招聘启事显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表示,此次招聘为聘用制,但在工作相应年限后,表现优秀者可入编。至于薪酬,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可以达到10万左右。

  张蜀新说,希望这一轮招聘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前,FAST公开招聘过一轮,但只招到半数科研人才,与预期相去甚远。“来的人不多,选择面窄。”

  为什么10万年薪招不到人?张蜀新分析,除了宣传不到位外,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驻地偏僻、条件艰苦,一般情况下,科研人员驻地半个月后才能回趟家,会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而且FAST验收后,工作不像建设期和调试期那么有挑战性,可能会比较枯燥。

  也有科研人员分析,FAST的驻地工作,在年轻人看来可能更像坐“冷板凳”,短期内也难以出大的科研成果,毕竟人各有志,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更希望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对此,张蜀新表示难以赞同,他说,科研上要出成果,没有一定的沉淀是不可能的,搞科研不能急功近利。

  没想到,这事很快引起了轩然大波,网络自媒体纷纷跟进:

  

  

  

  

  

  此时此刻,正在“天眼”工作的科研人员也应该躲在墙角默默流泪吧,干了这么多年,修了这么大一望远镜,待遇还是这么低,每天只能馒头就情怀啊。

  小编赶紧联系上一个科研人员,想要安慰一下。

  没想到,他是这么回的:

  收入确实不多,但我自己觉得也还行吧。干这一行就是图个自在,能有自己的一摊事儿就挺好了。

  小编以为这个科研人员只是个例,没想到,这位小哥挠了挠头,说道:

  不知道为啥,这两天我们收到了将近40份简历。

  huh?我没听错吧,说好的"人荒"呢?

  小编当场表示不信。小哥也不反驳,默默发来几张截图↓↓

  有在网上看到新闻说“天眼”缺人,跑过来应援的:

  

  

  

  有表示自己对天文特别感兴趣的:

  

  

  

 

  有想为家乡做贡献的:

  

  有浪漫的:

  

  还有更浪漫的,简历里面附诗一首:

  

  这一位可以说相当感人了,“如国家需要本人,招必应。”

  

  说实话,这一圈看下来,小编心里是佩服的。

  来源:“科学网” ID:sciencenet-cas 作者:丁佳,综合科技日报

  • 相关阅读
  • 以“工匠精神”打造未检特色品牌

      福建:邀请代表视察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展示平台  以“工匠精神”打造未检特色品牌   福建省检察院检察长霍敏(左三)和人大代表一同视察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展示平台   冯某是个孤儿,涉嫌抢夺一部手机。福建...

    时间:11-05
  • “棚户区改造”被当成骗人的幌子

      “棚户区改造”被当成骗人的幌子   河南社旗:成功起诉一起跨10省市特大电信诈骗案,涉案700余万元  打着“精准扶贫”“棚户区改造”等幌子,化名国际红十字会、国家扶贫办工作人员,拉拢、发展会员,许以...

    时间:11-05
  • 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时间:11-05
  • 黎建飞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而奋斗

      黎建飞为劳动者权益保护事业而奋斗 ①   ②   □ 《法治周末》记者 代秀辉   “没有改革开放,我的人生或许在另一轨道上行驶,可能到现在还是以临时工的身份不断地变换着工作,在为温饱而谋生计。”...

    时间:11-05
  • 甘肃白银:乡韵经济一头挑着民生 一头挑着振兴

      新华社兰州11月4日电 题:甘肃白银:乡韵经济一头挑着民生,一头挑着振兴   新华社记者姜伟超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的“烂泥村”顾家善村变了样。   小桥流水,古树参差,青砖绿瓦掩映在姹紫嫣红之中...

    时间:11-05
  • 瞧瞧这些村咋富起来的

      瞧瞧这些村咋富起来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促农增收   新华社哈尔滨11月4日电(记者王建威)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涌现出“韭菜村”“蘑菇村”“旅游村”等一批特色乡村,农民人均...

    时间:11-05
  • 非洲国家和企业踊跃参加首届进博会 开拓中国市场

      央视网消息:此次进博会既有发达国家带来的前沿科技,也有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带来的当地精品。相关情况,来看驻肯尼亚的央视记者顾雪嘉带来的观察。   在即将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

    时间:11-05
  • 首届进博会“世界之最”扎堆

      首届进博会“世界之最”扎堆  百余项新产品新技术集中亮相  潘刘嘉露 本报记者 王 春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开幕。   “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时间:11-05
  • 9!8!7!6!5!4!3!2!1!Ta来了!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吉祥物“进宝”   酷炫新产品   舌尖新滋味   高端新科技   智能新未来   ……   这里应有尽有!   11月5日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将在上海拉开帷幕   ...

    时间:11-05
  • 中国首创 全球首个!前瞻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五大看点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博览会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企业,有超过5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首秀。   进口的东西大家...

    时间:11-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