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河北唐山:“黑色”经济到“蓝色”经济的嬗变

2018-11-24 14:5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调研行)河北唐山:“黑色”经济到“蓝色”经济的嬗变

  中新网唐山11月24日电 (记者 白云水)在杜鹏鲲眼里,能在“花园”里上班,是每天最快乐的事,这里延续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情结”,也见证了唐山,这个中国北方工业城市从“黑色”经济转身向海,发展“蓝色”经济的历程。

  让34岁的杜鹏鲲经常挂在嘴上的“花园”,就是他现在供职的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简称“唐钢”)。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爷爷曾跟他描述过上世纪50年代的唐钢,当时炼钢工艺还是地坑式的炼钢,车间里的作业环境十分艰苦。杜鹏鲲的父亲杜春生曾在唐钢负责转炉设备的管理工作,亲眼见证了钢厂从侧吹转炉、氧气侧吹转炉再到150吨顶底复吹转炉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企业装备的升级进阶和管理提升。

  杜鹏鲲说,唐钢在转型发展中,全面打造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的企业典范,成功探索出一条城区钢铁企业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科学发展之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全新形象。

图为南湖唐山市民中心广场上,市民聚集在一起搞活动。 白云水 摄 图为南湖唐山市民中心广场上,市民聚集在一起搞活动。 白云水 摄

  唐山,因煤而生,因钢而兴。自140年前城市开埠之日起,就植下了优良的开放基因。这座从大地震创痛中站立起来的城市,凭借4467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229.7公里的陆域海岸线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于1988年跻身国家第二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行列。

  和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唐山也经历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困扰。如何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横亘在整座城市面前必须跨越的坎儿。

  近年来,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唐山是工业大市但还不是工业强市,是制造业大市但还不是先进制造业大市,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要以“破立降”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

  唐山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狠抓生态建设,健全与京津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全面推进多个专项治理行动,加快推进“污染退城、城市增绿、清水润城、湿地围城”,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制定落实“退十”方案,把每项工作落实到年、到季、到月、到日、到小时,早日实现“退十”目标;坚持科学治霾、精准治霾、铁腕治霾,打出“组合拳”,确保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王浩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蓝天保卫战不断翻开崭新篇章。2017年,唐山PM2.5年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11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增加94天,重污染以上天数减少45天;到2021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40%,PM2.5年均浓度降至61微克/立方米。一个天朗气清、山清水秀的生态唐山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阔背景下显示出独有的姿容。

  与此同时,唐山立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将国际化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唐山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唐山制造”和“唐山服务”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到中国第一辆客车再到中国第一列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坐落于唐山市丰润区的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缩影。

  丰润区作为唐山市北部主城区,凭借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其坐拥的无数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一度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这里曾经一度被人们视为中国“小钢铁、小水泥、地条钢的发源地”。鼎盛时期,随处可见的地条钢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随着时间推移,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比重偏重等结构性问题成为制约丰润区发展的瓶颈。

  “只有伤筋动骨,才能实现凤凰涅槃。”丰润区委、区政府着眼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区开展生态环境深度整治攻坚行动,实施全域治理。今年以来,该区共组织开展120次大规模集中拆除行动,拆除散乱污企业、汽修厂、停车厂、黑加油站点、违规建设场院、散料堆场等4187处,腾空土地9000多亩,还耕还绿。

  初冬时节,在渤海湾的曹妃甸港区,一位花甲老人每隔一段时间便来海边转转,他就是被誉为曹妃甸“建港功臣”的王钟敏。这位老人,见证了曹妃甸从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荒岛,成长为210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成为一片唐山沿海地区创业的热土。

  唐山“用蓝色思维改写黑色煤都历史”,致力于将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兴建唐山港,开发曹妃甸,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加速崛起。蔚蓝色海岸线如同蓄势待发的弓弦,使这座城市寻找到了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发力点。

  唐山以沿海县区为平台,以港口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村镇为依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开发热潮,一个个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协同发展园区先后建立,以新型钢铁、新型环保建材、机械设备制造、医药玻璃制品、现代家居、现代养老产业等为主的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开工,极大推动了沿海地区大发展、快发展。2017年,唐山沿海各县区实现生产总值2073亿元人民币,雄踞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拥浩瀚大海,襟千里沃野。以全面推进曹妃甸高质量发展为标志和起点,唐山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目前,曹妃甸正在瞄准现代产业聚集区、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生态宜居品质之城的定位,通过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全域覆盖、全面统筹、全方位推进的新发展理念示范之城,以质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循环的现代产业聚集之城,以港布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的港产城融合发展之城,海碧岸绿、湾美滩净、蓝绿交织的生态宜居品质之城,开放包容、改革突破、活力迸发的创新驱动引领之城。

  进入新时代,唐山正在以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以文旅融合传承工业文脉、留住文化乡愁,让这座城市更有颜值、更具底蕴、更富品质魅力。往日“煤都”“钢城”的印象已从世人记忆中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唐山周末”旅游品牌、启新1889中国水泥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中国(唐山)陶瓷博物馆、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等一系列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新地标。(完)

  • 相关阅读
  • 京津冀 清洁取暖再加力

      京津冀 清洁取暖再加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贺勇、朱虹、史自强)这个采暖季,京津冀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进展如何?本报记者近...

    时间:11-25
  • “空壳村”治理的“汉中试验”

      “现在做好事的多了,扯皮骂架的少了,连说话都客气起来了”  “空壳村”治理的“汉中试验”  编者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71亿人,如果算上这些农民工的随迁家属,...

    时间:11-25
  • 落马副县长万字忏悔书:恨没听娘的话 不能尽孝道

      本报讯(通讯员 蒋伟 艾杰)11月15日,湖南省岳阳市纪委监委200余名干部集中旁听了华容县原预防腐败局副局长熊鹰受贿案公开庭审。同一天,该市岳阳县组织120余名财务干部旁听了该县筻口镇原计生办报账员方某职务...

    时间:11-25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杭州召开 9500余名规划师聚钱塘江畔

      中新网杭州11月25日电(钱晨菲)24日,以“共享与品质”为主题的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浙江杭州开幕,9500余名城市规划师共聚钱塘江畔,为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带来最具前瞻性、国际性的丰硕成果,为杭州未来发展提...

    时间:11-25
  • 京津冀等地出现大雾或霾 较强冷空气将影响北方地区

    11月14日,北京多地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水平。中新社记者 李慧思 摄   中新网11月25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未来三天,一股较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地区;25日至26日,华北中南部、黄淮中...

    时间:11-25
  • 扫雷英雄杜富国面对死神威胁:“你退后,让我来!”

      扫雷兵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用的是绣花针,英雄杜富国面对死神威胁——   “你退后,让我来!”(新时代强军战歌)   扫雷英雄杜富国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时间:11-25
  • 一乡一庭 河北2009个“排雷哨”扎根基层

      一乡一庭2009个“排雷哨”扎根基层  《一乡一庭》 漫画/高岳   □ 本报记者  马竞 周宵鹏   本报通讯员 史风琴  “基层调解不好干啊!”  和《法制日报》记者说起调处矛盾纠纷,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时间:11-25
  • 挤压非法传销生存空间 武汉有妙招

      本报记者 刘志月 本报实习生 刘欢  “听,里面有声音!”  “肯定有人!敲门!”  ……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跟随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打击传销办公室参与了一起清查非法传销组织的行动。接到黄陂...

    时间:11-25
  • 贵州:搭建远程医疗网络 偏远地区群众家门口看病

      搭建四级远程医疗网络,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贵州:更多群众选择家门口看病  本报贵阳11月24日电 (记者万秀斌、黄娴、程焕)“出院没几天就能干活,再不能小看卫生院了。”贵州省大方县达溪镇老人陈文华前不久...

    时间:11-25
  • 诊疗车开进大山 浙江丽水“流动医院”半年进村500次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的“流动医院”半年进村500次  诊疗车开进偏远山村(关注农村公共服务②)  图为正开进村的诊疗车。   本报记者 方 敏摄   山区村民看病不方便,很多群众习惯小病忍着,常常拖成大病。...

    时间:11-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