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2019-10-15 17:00:34

来源:新华网

  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新华社拉萨10月15日电 题:从这里读懂西藏巨变密码——“农奴大学”今昔记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张京品、李键

  1300多年前,吐蕃一批贵族子弟千里迢迢来到唐朝都城长安,学习中原文化。60多年前,3000多名农奴子弟离开雪域高原,来到陕西咸阳,接受现代高等教育。

  从贵族教育到平民教育,西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蜕变。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民族大学历经甲子巨变,从“农奴大学”到“干部摇篮”,蕴藏着西藏巨变的密码。

  “农奴大学”见证百万农奴当家作主

  “我想去内地学习,恳请老师一定帮帮我。”白玛次仁的那段怯弱声音,常常回荡在陈钦甫的耳旁。

  作为西藏民族大学初创见证人,谈起60年前带领西藏学生到内地学习的经历,86岁的陈钦甫记忆犹新。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总人口95%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着眼于西藏革命和建设需要,提出将刚参加工作又自愿学习的西藏青年送往内地培养。

  得益于此,白玛次仁梦想成真。1958年9月,他和3000多名西藏学员见证了西藏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西藏公学成立。接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农奴同样可以上学了。

  据了解,西藏公学首批3415名学员中,藏族有3129名,80%以上来自农奴家庭,学校是名副其实的“农奴大学”。

  力量在这里积蓄,希望从这里起航!

  1959年3月,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开发动全面武装叛乱。西藏公学2100余名师生陆续奔赴平叛斗争前线,成为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重要力量,数十名学员在平叛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0多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累计培养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涌现出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成为西藏高等教育乃至西藏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办学巨变折射雪域高原新生活

  西藏民族大学秦汉校区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明年,新校区将投入使用。

  “办学条件的变化,是学校变化的冰山一角。”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史本林介绍,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各项设施和生活条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体系。

  72岁的维色拉姆是学校1982届的毕业生,在旧社会当了12年农奴的她,如今已从那曲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现在,她的孙子达娃扎西也就读于西藏民族大学。

  “我那时候去学校,先坐汽车到青海,然后乘火车到学校,需要几天时间。现在孙子上学可以直接坐火车或者飞机了,进出西藏的交通发展真是太快了。”维色拉姆说,过去青砖墙灰瓦顶的平房、宿舍和艰苦的求学生活,早已成为她讲给孙子的故事。

  西藏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巴桑是西藏公学的第一批学员。她曾经是旧西藏一贫如洗的奴隶,1959年中断西藏公学的学习,返藏参加平叛和民主改革,后来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务。

  在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十六法典》中规定妇女属于“下等下级人”,其“命价”为一根草绳。巴桑说,西藏的妇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西藏,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才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

  面向西藏书写民族团结佳话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里,一页页生活记录、教学笔记,生动记录着建校初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由于多数学生刚翻身解放,他们没有睡过床铺,晚上仍然习惯睡在地上。为了让他们适应内地生活,老师们选择跟学生同住、同吃、同学习、同劳动,晚上等学生睡着了,还要看看学生被子是不是盖好了。”86岁的张元坤教授说,最初的学生大多数是汉字一个不识,藏文一个也不会,老师只能从拼音开始教起。

  “学校那时候提出,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来自西藏的学员。”张元坤说,自己当时准备了很多笔记本,每个班的学生情况都有详细记录,包括考试成绩、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个人经历等。

  这样如亲人般的师生情至今仍在延续。学生毕业返回西藏就业,大多与老师保持电话、书信往来,不断续写民族团结的佳话。

  学校虽然地处陕西省,离西藏比较远,但是始终秉持“西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原则,不断优化学科设置,设立西藏乡村振兴研究所等机构。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欧珠说:“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建校60周年的贺信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西藏培养更多人才。”

  • 相关阅读
  • 两百余A级景区被处罚 专家:景区须关注游客需求

      新京报讯(记者 王真真)自今年启动A级旅游景区复核工作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省、市239家A级景区被“摘牌”、降级或通报警告,其中,51家A级景区被“摘牌”,8家景区被降级,178家景区被通报批评警告...

    时间:10-16
  • 今年年底全国ETC用户超1.8亿 银行疯狂补贴图什么

      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ETC用户数量将突破1.8亿   突然站上“风口”的ETC   ETC无疑是近几个月交通领域最火的词。事实上,ETC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8年3月,国内就已经开始试点推广。   今年6月份,国...

    时间:10-16
  • 脱贫攻坚6年来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

      脱贫攻坚 书写伟大传奇   7亿多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   1.7%   6年来,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832个贫困县已摘帽436个   这几日,四川省巴中...

    时间:10-16
  • 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为官早断“发财梦”

      为官早断“发财梦”   近日,吉林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倪连山涉嫌受贿罪一案,由吉林市人民检察院向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此前的通报指出,倪连山“长期与私营企业主不当交往,官商勾结、亦官亦商,...

    时间:10-16
  • 落马干部涉嫌用“影响力”受贿 成被“围猎”对象

      严防利用职务影响力谋取私利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厅级审判员刘元成利用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财物,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浙江省东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卢...

    时间:10-16
  • 专家谈治理大货车超载:不能动辄祭出刑法大纛

      治理超载不能动辄祭出刑法大纛   □ 刘艳红 (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我国刑法典至今已经将醉酒驾驶、追逐竞驶、校车客车超员超速等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这些立法均是在相关事故发...

    时间:10-16
  • 醉酒挪车不属醉驾引热议 市民:一律入刑不宜有例外

      完善法律规范让醉驾入刑实现立法本意   导读:近日,浙江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醉驾”案件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其中规定醉酒挪车、接替代驾驶入小区不属于“在道路上醉酒...

    时间:10-16
  • 业主担心有辐射提议撤基站 基站建设为何遭遇选址难

      通信基站选址难症结何在   ★ 建通信基站为何成一道难题   ★ 企业自行选址合法性遭质疑   ★ 通信设施建设并未强制验收   ★ 应当保障民众的信息知情权   □ 《法治周末》记者  刘...

    时间:10-16
  • 近年来发生多起侮辱国旗案 对侮辱国旗行为决不姑息

      对侮辱国旗行为决不姑息   中国裁判文书网2014年7月以来发布15起侮辱国旗刑事案件   ● 国旗上飘扬着国家尊严,爱护国旗就是在守护国家的尊严,侮辱国旗就是在贬损国家的形象,这会降低国家在人民群众...

    时间:10-16
  • 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出征 有一个“巨型充电宝”

      “巨型充电宝”将随“雪龙”号出征  南极泰山站有望实现全年不间断供电  金 凤  海拔高度2621米,年平均温度零下36.6摄氏度的南极泰山站,因为环境恶劣,一直缺乏电力供应。不过,这一历史很快将被终结。...

    时间:10-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