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第二版)》,重点细化了客运站消毒、不同类型车辆留观区设置等要求,优化了客运站和交通运输工具通风、发热乘客移交等要求,增加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汽车租赁疫情防控等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
道路客运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备注 |
消毒 |
客运站 |
乘客接触设施设备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无障碍设施设备、自动售取票设备、饮水机(热水器)、乘客及行包安检设备、候车厅座椅、楼梯(直梯)扶手、直梯轿厢内部等 |
每1小时1次 |
每2小时1次 |
早晚各一次 |
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
乘客接触区域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进站口、售票窗口、检票口(检票闸机)、发车位、下客区,候车厅(室),公共卫生间,行包托运处,行包寄存处,综合服务处(咨询台),母婴室,站内餐厅,商店等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早晚各一次 |
工作人员接触区域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停车场、车辆安全例检场所,站务员室、驾乘休息室、调度(报班)室、出站检查室等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早晚各一次 |
卫生间洗手液配备情况 |
配备 |
配备 |
配备 |
车辆 |
车厢内部消毒频次:车内空调出风口、车身内壁及车窗、司机方向盘、车门及扶手、车辆座椅及安全带、行李架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行李舱消毒频次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通风 |
客运站 |
候车室、餐厅、商店等公共区域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选用外循环模式通风,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客运站可关闭空调,全天通风;室外温度和车速允许条件下,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 |
车辆 |
客运车辆通风时间间隔 |
每1小时1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运输
组织
|
客运站 |
乘客聚集人数占设计乘客最高聚集人数的比例 |
≤50% |
≤70% |
— |
|
车辆 |
省际、市际客运班线客车和包车客座率 |
≤50% |
≤50% |
— |
人员防护 |
客运站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发现体温高于37.3℃,或有呕吐、乏力、腹泻症状的乘客,立即拨打120电话,移交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如低风险区客运站设有吸烟区,尽量减少人员聚集。 |
乘客体温测量率 |
100% |
100% |
100% |
站务人员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站务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各1次 |
临时留观区设置 |
所有客运站 |
所有客运站 |
二级及以上客运站 |
吸烟区使用(如有) |
关闭 |
关闭 |
— |
车辆 |
司乘人员及乘客途中体温测量频次 |
每趟次至少1次 |
每趟次至少1次 |
— |
若有人员身体不适,随时测量体温。 |
发热乘客移交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立即拨打120电话,移交当地卫生健康部门。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司乘人员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包车乘客信息登记 |
是 |
是 |
是 |
|
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包车留观区设置 |
19座以上车辆单侧后两排设置,19座以下单侧后一排设置 |
19座以上车辆单侧后两排设置,19座以下单侧后一排设置 |
19座以上车辆单侧后两排设置,19座以下单侧后一排设置 |
留观区采用简易窗帘(盖布)遮挡。乘用车车型可不设置留观区。 |
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包车消毒剂配备 |
配备 |
配备 |
配备 |
|
宣传 |
客运站 |
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车辆 |
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城市公共汽电车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备注 |
消毒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乘客接触设施设备:候车厅座椅、无障碍设施设备等设施设备消毒频次 |
每1小时1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
乘客接触区域:候车室、公共卫生间、发车位、商店等区域消毒频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车辆 |
车厢内部:车内空调出风口、扶手、地板、司机方向盘、车窗开关把手消毒频次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早晚各1次 |
通风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公共区域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持续通风 |
持续通风 |
|
车辆 |
车辆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持续通风 |
每趟次 |
每次通风时间≥5分钟;室外温度允许条件下,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如为全封闭车厢,可采取空调通风换气、设置外循环模式。 |
运输组织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拥挤度 |
每平方米≤4人 |
每平方米≤6人 |
— |
|
车辆 |
拥挤度 |
每平方米≤4人 |
每平方米≤6人 |
— |
人员防护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乘客体温测量率 |
100% |
— |
— |
工作人员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各1次 |
车辆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司乘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趟次1次 |
每次往返1次 |
每天发车前、收车后各1次 |
司乘人员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宣传 |
站台 |
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车辆 |
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城市轨道交通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消毒 |
车站 |
乘客频繁接触设施设备(部位)消毒频次:车站安检设备、自助售票设备、闸机等 |
每1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早晚各1次 |
乘客易接触设施设备(部位)消毒频次:楼梯扶手、电扶梯扶手、公共卫生间门把手、直梯轿厢四壁等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早晚各1次 |
乘客接触区域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车站出入口、站台、站厅、公共卫生间等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早晚各1次 |
重复使用的一次性票(卡)消毒频次 |
每日1次 |
每三日1次 |
每周1次 |
空调滤网消毒频次(或更换滤网频次) |
每3—5日消毒1次(或每15日更换1次) |
每5—7日消毒1次
(或每15日更换1次)
|
每7—10日消毒1次(或常规修程) |
卫生间洗手液 |
配备 |
配备 |
配备 |
列车 |
车厢内部消毒频次:拉手、立柱、扶手、车门等乘客易接触部位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 |
回库后列车全面消毒频次 |
每日1次 |
每日1次 |
每日1次 |
通风 |
车站 |
通风时长 |
运营时段+1小时 |
运营时段+0.5小时 |
正常工况 |
通风模式 |
全新风 |
全新风 |
正常工况 |
列车 |
通风模式 |
最大通风量不间断通风 |
最大通风量不间断通风 |
正常工况 |
运输
组织
|
车站 |
满载率 |
≤50% |
≤70% |
— |
列车 |
拥挤度 |
≤50% |
≤70% |
— |
人员防护 |
车站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乘客体温测量率 |
100% |
100% |
100% |
工作人员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各1次 |
留观区设置 |
所有车站 |
重点车站 |
— |
宣传 |
车站 |
通过车站广播、视频、宣传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列车 |
通过列车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出租汽车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备注 |
消毒 |
重点区域消毒频次:司机方向盘、座套、安全带、座椅、脚垫、后备箱等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天1次 |
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
重点部位消毒频次: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按钮等 |
每单1次 |
每3小时1次 |
每天1次 |
司机随车携带使用醇类消毒湿巾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
通风 |
车辆通风时间间隔 |
每单1次 |
每3小时1次 |
每6单1次 |
室外温度和车速允许条件下,经乘客同意,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 |
人员防护 |
司机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乘客信息登记率 |
100% |
— |
— |
司机体温测量 |
每日发车前、收车后各1次 |
每日发车前、收车后各1次 |
每日发车前、收车后各1次 |
宣传 |
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水路客运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备注 |
消毒 |
客运站 |
旅客接触设施设备:旅客及行包安检设备、自动售取票设备、饮水机(热水器)、候船厅座椅、无障碍设施设备、楼梯(直梯)扶手、登船设施等设施设备消毒频次 |
每1小时1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
旅客接触区域:封闭环境的进站口、售票窗口、码头前沿(停船泊位)、检票口(检票闸机),候船厅,公共卫生间,行包托运处,综合服务处(咨询台),站内餐厅,商店等区域消毒频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站务司乘人员接触区域:站务员室、休息室、调度室、出站检查室等区域消毒频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卫生间洗手液 |
配备 |
配备 |
配备 |
通风 |
客运站 |
候船室、餐厅、商店等公共区域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通风选用外循环模式,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温度和安全允许条件下,可关闭空调,全天开窗通风。 |
运输组织 |
客运站 |
乘客聚集人数占设计乘客最高聚集人数的比例 |
≤50% |
≤70% |
≤90% |
发现体温高于37.3℃,或有呕吐、乏力、腹泻症状的乘客,立即拨打120电话,移交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如低风险区客运站设有吸烟区,尽量减少人员聚集。 |
人员防护 |
客运站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乘客体温测量率 |
100% |
100% |
100% |
工作人员防护手套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各1次 |
临时留观区设置要求 |
所有客运站 |
所有客运站 |
— |
吸烟区使用 |
关闭 |
关闭 |
— |
宣传 |
客运站 |
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备注 |
消毒 |
用户接触部件消毒频次:握把、刹车握把、座垫及升降开关等 |
每12小时1次 |
每天1次 |
— |
|
人员防护 |
线下工作人员口罩及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宣传 |
通过租车应用程序(APP)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汽车租赁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 |
低风险地区 |
备注 |
消毒 |
租车门店 |
承租人接触设施设备消毒频次:桌台、座椅、签字笔、门把手、饮水机等 |
每1小时1次(签字笔为每人次1次) |
每2小时1次(签字笔为每人次1次) |
— |
|
承租人接触区域消毒频次:接待区、验车区等区域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 |
车辆 |
司机方向盘、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及按钮、安全带、座椅座套、脚垫等 |
每次租赁结束后1次(其中分时租赁每12小时1次) |
每次租赁结束后1次(其中分时租赁每24小时1次) |
— |
分时租赁车辆消毒后未被租出车辆可不消毒。 |
通风 |
租车门店 |
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通风选用外循环模式,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关闭空调,全天通风。 |
人员防护 |
工作人员防护手套及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下班后各1次 |
|
宣传 |
通过租车门店宣传栏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通过租车应用程序(APP)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据介绍,为进一步指导客运场站运营单位、客运企业按照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做好客运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疫情防控工作,交通运输部组织对《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了客运站消毒、不同类型车辆留观区设置等要求,优化了客运站和交通运输工具通风、发热乘客移交等要求,增加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汽车租赁疫情防控等要求。
交通运输部指出,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客运场站运营单位、客运企业认真贯彻执行最新版指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