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疫情防控下的中国高考

2020-07-08 05:58: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疫情防控下的中国高考

  7月7日,2020年中国高考拉开大幕。遍布全国各地的40万个考场,迎来上千万名考生,这场牵动无数家庭神经的考试,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今年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集体性活动。

  从6月到7月,尽管高考只推迟一个月,但漫长的“孤独”备考,疫情的反复,持续的高温,频繁出没的强降雨,以及南方的洪水,等等,都给这次高考增添许多不平凡的色彩。

  ---------------

  当全国7000多个考点同时拉起警戒线,门口竖起“考场禁区”的警示牌时,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

  7月7日,2020年中国高考拉开大幕。当天,遍布全国各地的40万个考场,迎来上千万名考生,这场牵动无数家庭神经的考试,成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集体性活动。

  这也是时隔17年后,高考再度回到7月。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从7月调整为6月,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则再次改写了考期。

  从6月到7月,尽管高考只推迟一个月,但漫长的“孤独”备考,疫情的反复,持续的高温,频繁出没的强降雨,以及南方的洪水,等等,都给这次高考增添许多不平凡的色彩。

  今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多个高考考点看到,戴口罩、测体温、消毒、一米间距——这些考生在进入考场前所经历的种种,都成了庚子年特殊高考的一个缩影。

  考场上的学生,终于迎来决战时刻。而场外的人们,在保障,在等待,在祝福。校门口再次迎来“旗袍风”,不少家长身着旗袍、手拿向日葵在门口等候着。这其中,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向日葵则寓意“一举夺魁”。

  口罩上的“高考必胜”

  疫情防控,是这次高考绕不开的背景。

  7月7日早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门口,精心打扮的陈晓珊,不仅穿上了大红旗袍,连口罩也选择了有“高考必胜”字样的。

  陈晓珊的孩子就读于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孩子平时成绩名列前茅,陈晓珊说,“希望孩子能够超常发挥,平常心对待,12年苦读就等这一天了”。

  上午9时,考生已经开考。但考点门口聚集的送考家长仍未散去。高温天,家长们戴着口罩等候着。陈晓珊说,要在这里等孩子考完第一科。

  当高考遇上疫情防控,除了紧张的考试气氛,各方防控的压力也不小。

  截至7月6日18时,即高考前一天,北京市疫情高风险地区仅剩一个,为丰台区花乡地区,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疫情高风险地区。

  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当天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例行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说,7月7日起的高考“既是学业大考,也是北京防疫大考、组织大考。”

  徐和建说,经过全面消杀,北京的14个考区、132个考点、2867个考场已按照防疫和高考要求全部准备就绪。

  其它省市也不敢掉以轻心。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今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人数78.8万人,比去年增加两万人,其中参加夏季高考考生67.4万人。全省设考点479个、考场23452个,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约10万人次。广东坚持最高标准,全方位保障高考安全顺利进行。

  与往年不同的是,广东对于涉考工作人员和所有考生,通过“粤康码”、依托报名数据提前14天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对身体异常的考务人员进行替换,对监测发现的发热、“红码”“黄码”考生关心关注,跟踪跟进他们的身体状况,全力维护考生参加高考的权益。

  考场上“距离的拉开”

  戴口罩、测体温,几乎成了今年各地高考的标配。

  在吉林市第一中学考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在进入校门、楼门时都要进行测温。每个考点入口处至少安排1名经验丰富的发热门诊医生指导体温检测工作。同时,设置凉棚和体温异常者复检室。

  吉林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孙钟海介绍,为保障全部考生能顺利参加考试,特别设置了备用隔离考场,每10个普通考场配备1个备用隔离考场(各考点至少3个)。

  孙钟海说,考试期间,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考生,会被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不仅如此,还在城区两所医院分别设置救治考点和集中隔离考点。考前进行模拟演练,熟悉涉疫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保障考生即便在涉疫情况下也能参加考试。

  高考开考前4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探访了解到,这里每间考场门口都备有口罩、纸巾、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液等消杀用品,每个考场内可以容纳20名考生。

  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为了降低考场人员密度,将每个考场考生人数从30人减至20人。由于人数调整,今年北京市的高考考场共有2867个,与往年相比增加了30%以上。

  北京景山学校是距故宫只有1公里的高考考点。今天上午8时开始,高考考生陆续进入考场。

  和人们印象中的考场情形不同,这里没有人群和喧闹声,门口也没有车辆拥挤在路边。为了给高考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考场周边的餐饮店等也取消堂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现场看到,等候在这里的家长自觉拉开了距离,不扎堆、不聚集,人与人的距离都保持在1米以上。人群中,身穿红色旗袍的妈妈们格外亮眼。

  高温和暴雨中的高考

  今天,安徽歙县语文、数学高考临时取消的消息引发关注。

  根据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通报,7月7日凌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遭遇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县城多处洪水上路、严重积水、道路受阻。截至当天上午9时,歙县考区歙县中学、歙县二中两个高考考点大部分考生未进入,高考无法正常开始。经研究并报教育部,歙县考区原定当天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举行,7月8日综合、外语科目考试正常举行。

  暴雨和高温也成了疫情防控之外,今年高考保障的另一个关键词。

  根据中国气象局消息,2020年高考期间,强降雨、强对流、高温天气“三足鼎立”,其中,持续性强降雨“占据”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强对流天气频繁“出没”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高温天气“把控”江南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

  今天,武汉市迎来暴雨。第一场考试11时30分结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考点现场看到,11时15分起,陆续有家长来到考点门口,等候考试结束的孩子。家长们撑着伞,无奈雨势太大,许多人的鞋子、裤管被淋湿。

  伞下,一位母亲怀里紧紧抱着一双干爽的男式凉拖,仔细注视着考场出口,足足等了40多分钟,而她自己的凉鞋已经湿透。

  12时许,眼看孩子出了考场,这位母亲一把将孩子拉到身边,护送到遮雨棚下,嘱咐赶紧换上干净的鞋,“莫着凉。走,我们回去吃饭。”

  武汉是暴雨,西安则是高温。据气象预报消息,陕西西安今明两天的气温将高达38摄氏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西安多处考点看到,针对高温及今年的疫情防控特殊情况,各考点对公共区域及相关设备都提前进行多轮消杀,准备充足的疫情防控物资,并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在西安市东方中学考点外,学校用50顶防暑帐篷搭起连廊,为考生营造舒适的测温等待区。该校校长张质彬告诉记者:“这样的措施,是为保证考生在进入考场时体表温度可以保持正常,不会因暴晒导致体温升高。”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说,在气象要素中,气温是对人影响最为直接和敏感的要素。2003年起改为6月高考,主要就是为了避开高温天气。因为特殊原因,今年高考在7月7-10日举行,对于考生、考场工作人员来说,与往年不同的就是防暑降温带来的考验。

  这场高考注定不平凡

  开考前,在北京最大的高考考点中关村中学,几位身穿红色衣服的中学老师大声对学生说:“没问题的!认真答题!”已带过十多届高三学生的刘老师也穿上红色T恤来为考生加油助威,她告诉记者,“这帮孩子不容易。”

  今年4月27日,北京254所学校的约5万名高三学生原本已返校复学,彼时距离寒假第一天已过去整整100天,距离高考还有70天。

  然而,因疫情突变,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紧接着,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宣布,从6月17日起,中小学各年级一律停止到校上课。这届高三学生只能在线上进行最后的冲刺。

  一位海淀实验中学考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学生的复习会受一定影响,“线上学习的效果肯定没线下好”。但很多家庭都会想其他办法尽量保证孩子线上学习的效果,比如“单独去找培训机构的老师,给孩子进行辅导”。

  这位家长说,为了让孩子能休息会儿,他们一家在高考前两天,便入住中关村中学附近的一家酒店。

  记者走访考场附近的一家酒店发现,这家酒店的钟点房早已被订完,但“过夜房”还有剩余。该酒店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高考期间都是酒店的忙碌时刻,提前几天就开始作相关准备,酒店墙上还特意贴上了“本酒店入住高考考生,请保持安静”的条幅。

  然而,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入住的考生比往年少。这位工作人员说,以往“过夜房”也早早就满了。她说,这或许与疫情有关。

  记者探访了杭州下沙校区的6家酒店,酒店工作人员表示,前来预订高考房的人有,但是并不多。即使有考生或家长来订,也没有客房爆满的情况。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疫情都影响几个月业绩了,当然不会涨价,涨价就更没人来住了。”

  今年这场高考注定是不平凡的。“的确很特殊,疫情期间学生都是线上学习,老师也都是线上上课、答疑和辅导。”在刘老师看来,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是对学生的一次考验,“遇到了就要勇敢去面对”。

  中青报·中青网高考报道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相关阅读
  • 傅聪:中美在《武器贸易条约》问题上立场迥异

      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就国际军控与裁军问题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   2020年7月8日,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就中国加入《武器贸易条约》、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美国发布“2020年军控遵约报告”等问题举行...

    时间:07-08
  • 黄河上游三州签订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

      中新网西宁7月8日电 (孙睿 果宣)记者8日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官方获悉,该州日前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三州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签订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生...

    时间:07-08
  • 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损 国家文物局紧急通知全面加强汛期文物安全

      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应妮)记者8日从中国国家文物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16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国家文物局近日紧急向相关省份发出通知,要求全面加强汛...

    时间:07-08
  • 最新研究:减缓气候变化需长期努力

      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项气候变化研究论文称,大规模减少人类排放可能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让全球地面温度出现可检测的变化。这些结果表...

    时间:07-08
  • 致公党“书香机关”读书活动启动会召开 万钢出席并讲话

      中新网北京7月8日电 (祁亮 冉文娟)致公党“书香机关”读书活动启动会于7日上午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万钢指出,...

    时间:07-08
  • 生态环境部:去年“双随机”查处环境违法问题3.19万个

      中新网7月8日电 据生态环境部网站消息,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关于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落实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2019年,全国日常监管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执法检查...

    时间:07-08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 享年87岁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王明健逝世,享年87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方面获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解放军原基建工程兵部队高级工程师王明健7月7日上午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

    时间:07-08
  • 《崇德向善的引领》和《守正创新的践行》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阐释和贯彻落实,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了《崇德向善的引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论...

    时间:07-08
  • 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

      新华社成都7月8日电 题:自强的力量——成昆铁路通车50年记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杨三军、谢佼、丁怡全  这是一条英雄的铁路,30多万筑路大军艰苦奋斗,牺牲2000余人,打通连接川滇两省的钢铁大动脉。...

    时间:07-08
  •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但建设生态文明非一日之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

    时间:07-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