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第一观察丨7年之间,总书记缘何数次批评“餐饮浪费”

2020-08-13 08:36:31

来源:新华社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的重要指示,持续在全网刷屏。

  新华社播发的消息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作出的多次指示,特别提到了2013年1月在一份材料上的批示。

  人们记忆犹新。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

  从两次公开报道可见,总书记作出指示的背景和切入点有所不同,但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而且是不断向纵深推进的。

  2013年那次批示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总书记在批示中着重强调了“公款浪费行为”这个突出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于当年1月20日发出的通知也指出,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的新要求。

  可以说,在总书记心目中,要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首先要抓住“关键少数”,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从遏制公款浪费行为抓起。

  这与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理论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党风政风持续好转,社会风气随之改善。

  对此,前两天新华社的消息中也做了回应。值得注意的是,消息中说的是“‘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话没有讲满,实事求是。

  当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下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一特殊背景下,节约粮食,不仅仅是风尚和美德问题,更关乎人民生活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总书记的这番话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正如他曾指出的那样:“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

  有人会问,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饭已经不成问题,节约粮食还重要吗?

  当然,中国铺张不起,也浪费不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诗,道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经历过穷苦日子,从“吃不饱、饿肚子”的岁月走过来的习近平,对珍惜粮食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媒体报道,一所大学食堂的垃圾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和米饭,清洁工看着心痛,捡起来再吃。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总书记从两个层面提出了要求。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

  从2013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突出强调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

  这一次则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是从更高层次上为餐饮浪费立下根本之法。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对于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这与社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有关。

  这次特别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的粮食观念上来一次破旧立新的变革,重拾“节俭”情怀,树立“粮食是一种紧缺资源”的爱粮、节粮新观念,让节约粮食成为永久的习惯和风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约粮食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但全民节约意识能否树立,粮食生产方式能否转变,蕴含着现代文明理念,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国人能否端好、端稳自己的饭碗,当从珍惜盘中餐开始。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张晓松

  统筹:杜宇

  主笔:黄玥

  视觉|编辑:苗夏阳、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相关阅读
  • 乌鲁木齐: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 守好“末端”防线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3日电(记者周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乌鲁木齐市全面摸排30余家重点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废物百分百无害化安全处置,同时将17家污水处理厂、4家医用织物专业洗涤机构、7家医院洗衣...

    时间:08-13
  • 中国专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 可提前5年至7年预测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记者侠克)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记者日前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获悉,该院贾建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可在症状出现前5年至7年预测阿尔茨海默...

    时间:08-13
  • 自然资源部:多措并举 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积极成效

      央视网消息:8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介绍,1—7月份,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047起,造成103人死亡失踪,与前5年...

    时间:08-13
  • 北京投促中心保留正局职待遇干部林向阳被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保留正局职待遇干部林向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林向阳简历   林向阳,男,汉族,1970年5月...

    时间:08-13
  • 【每日一习话】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

      习近平:加快老区苏区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这段话出自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

    时间:08-13
  • 嫦娥四号进入第21月昼 “玉兔二号”计划开展全景环拍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 (郭超凯)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13日消息,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8月13日14时54分和8月12日20时34分结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唤醒,进入第21月昼工...

    时间:08-13
  • 生态环境这个短板 我们能补上吗?

      这个短板,我们能补上吗?  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是如何认识理解“全面小康”的?今天,我们听权威专家来说说生态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成效在“全面”,艰巨也在“...

    时间:08-13
  •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 未来提升质量是重点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未来提升质量是重点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情况如何?科研人员流动呈现哪些特点和趋势?……日前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

    时间:08-13
  • 2035年中国高铁将拥有“超级大脑” 达到7万公里

      北斗+5G!2035年,中国高铁将拥有“超级大脑”,达到7万公里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科技日报记者12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国铁集团于近日出台《新时代交通强...

    时间:08-13
  • 导弹“筑巢人”沙子呷:中国火箭军工程部队要向“智慧工兵”转型

      中新网北京8月13日电 题:导弹“筑巢人”沙子呷:中国火箭军工程部队要向“智慧工兵”转型   记者 李纯   为导弹“筑巢”18年,中国火箭军某工程旅彝族营长沙子呷却告诉中新网记者,他从未亲眼见...

    时间:08-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