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王毅同尼日利亚外长通电话

2020-08-20 11:4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电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20日消息,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19日同尼日利亚外长奥尼亚马通电话。

  王毅表示,尼日利亚是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方高度重视尼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尼关系,坚定支持布哈里总统带领尼日利亚人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并致力于非洲和世界和平稳定的努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尼相互支持、守望相助。中方向尼方提供了抗疫物资,分享了防疫经验,中方企业和民间机构也自发向尼方提供物资。中尼友好和互信在携手抗疫中得到提升和加强。中方愿继续为尼方抗击疫情提供帮助和支持,直至最终战胜疫情。

  王毅强调,当前,疫苗研发使用引起国际广泛关注,一些有实力的国家正在抢占市场,甚至试图垄断资源。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中方已宣布,疫苗研发成功后将作为公共产品,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中方将继续推动这一进程,同非方加强疫苗合作。

  王毅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等势力不断挑拨中非和中尼关系,但这绝不会得逞。中国同包括尼日利亚在内非洲国家的友好传统,经历了时间和国际风云的考验,有着兄弟般的情谊,一定能抵御任何干扰。我们会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奥尼亚马表示,尼方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尼方提供的慷慨支持和帮助,这显示出尼中的紧密团结和兄弟般的情谊。在疫苗问题上,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确处于不利地位。尼方高度赞赏中方准备将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这展现出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全球视野。尼中关系和友谊建立在相互信任的牢固基础上,长期友好,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因素干扰。

  双方还就世界贸易组织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完)

  • 相关阅读
  • 一张蓝图守护城中草原60多年

      位置优越的赛汗塔拉1955年被划为绿化用地,此后开发商不断加大筹码想要开发,但包头历届政府始终不改初心  【民生经济看点】一张蓝图守护城中草原60多年  蓝天、白云、草原,高楼、车流、人群,牛群...

    时间:08-21
  • 三部门:2023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

      2023年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体系  三部委联合发布垃圾分类补短强弱实施方案  □ 本报记者 万静  针对当前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存在的短板弱项,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时间:08-21
  • 北京市场监管局上半年查办涉疫案件1500余件

      北京市场监管局上半年查办涉疫案件1500余件  本报讯 记者王斌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半年工作会获悉,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食品安全问题和违法行为“零容忍”,及时排查消除风险...

    时间:08-21
  •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出台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出台  到2035年健全高效铁路治理体系  □ 本报记者 梁士斌  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20万公里左右,形成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铁路运...

    时间:08-21
  • 乌鲁木齐严防冷链食品传播病毒风险

      乌鲁木齐严防冷链食品传播病毒风险  本报讯 记者潘从武 食品安全关系到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丝毫大意不得、麻痹不得。近期,新疆乌鲁木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防冷链食品传...

    时间:08-21
  • 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升级版发布

      首次明确七项底线规则对个人求助实名认证  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升级版发布  核心阅读  在民政部的引导下,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360大病筹8月18日在京联合发布《个人大病求助互...

    时间:08-21
  • 能做“B超”能自救 智能绞吸机器人可在水下“盲区”取土

      能做“B超” 能自救  智能绞吸机器人可在水下“盲区”取土  黄色的机身、厚厚的履带、尖锐的绞吸头……8月19日上午,常泰长江大桥6号主塔墩施工现场,一台外形貌似微型“坦克”的智能履带式绞吸机器...

    时间:08-21
  • 高分七号卫星上岗 高分专项天基对地观测能力初步形成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8月20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七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卫星投入使用标志着高分专项打造的高空间分辨率、高时...

    时间:08-21
  • 20岁的科技周,满载创新再出发

      20岁的科技周,满载创新再出发  ——写在全国科技活动周举办2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刘 垠  “云游”青藏高原所,看看冰芯和丹尼索瓦人的化石长啥样;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掀开世界第二大种质资源库的...

    时间:08-21
  • 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山城“巴适得很”

      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山城“巴适得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本报记者 林莉君 雍 黎 盛 利  “以前造车全靠人工焊接,烫伤、划伤是家常便饭,没想到机器人解放了双手,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从事汽车...

    时间:08-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