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抗疫精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2020-09-11 15:05:35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回溯五千多年的历史流变,中华民族遭遇过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化危为机,玉汝于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今年,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可谓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最新凝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人的生命最为宝贵,是其他一切事物所不可比拟的。古时贤哲就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尊重生命才能心生体恤他人之情,别人落难,绝不袖手旁观。我们党承继了这种民本重生的思想,本着人民生命至上的宗旨,不惜一切代价,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得到悉心呵护。生命至上,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人心齐,泰山移。”正因彼此胸怀爱人之心,所以面对生死考验之际,广大人民群众受大爱激励而消解了畏惧,因携手互助而忘却了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出资出力,谱写了一曲14亿人民共奏同唱、气势雄浑的抗疫战歌。举国同心,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病毒横行,抗疫即大义!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里指出的:“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舍生忘死,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从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在这场有爱、同心、无畏的战疫历程中,科学不可缺席。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纵观8个多月的时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似车之两轮并驾齐驱,堪称两股相得益彰的强大支撑力量。尊重科学,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塑造了“天下一家”的理念,疫情来势汹汹,中国政府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心系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命运与共,这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

  因“生命至上”,故“举国同心”;既“舍生忘死”,亦“尊重科学”;知大道不孤,遂“命运与共”。这五个方面,都极其可贵,又并非判然有别,彼此间实有着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高度内在统一。五者融为一体,才构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伟大抗疫精神正是举国同胞在抗击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所形成的一笔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成之艰辛,更来之不易。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

  • 相关阅读
  •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人民日报9月14日评论员文章: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

    时间:09-13
  • 战“疫”一线党旗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像扫描

      战“疫”一线党旗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像扫描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题:战“疫”一线党旗红——“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像扫描   新华社记者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

    时间:09-13
  • 从一则典故读懂习近平生命至上理念

      天天学习丨从一则典故读懂习近平生命至上理念   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概括并深刻阐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

    时间:09-13
  • 微镜头:习近平与科学家的三段对话

      时间:9月11日下午 活动:科学家座谈会   “对冷门怎么看?”   80后的付巧妹,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场,有人生动形容她的发言是“最年轻的科学家讲一个最古老的研究课题...

    时间:09-13
  • 经济学者谈西藏发展:转结构、提质量 高原发展新思路实现与内地互补

      中新网北京9月13日电题:经济学者谈西藏发展:转结构、提质量高原发展新思路实现与内地互补   中新网记者 张舵 杨程晨   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各项工作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

    时间:09-13
  • “两高”联合发文调整侵犯商业秘密入罪标准

      中国“两高”联合发文调整侵犯商业秘密入罪标准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 朱晨曦 张素)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3日联合发布的一份司法解释,将因侵犯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因侵犯商业...

    时间:09-13
  • 上海高校进入开学季 “智慧校园”迎萌新

      中新网上海9月13日电 (记者 许婧)9月,沪上各高校陆续迎来新生入学和学子返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13日分别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开学,各高校纷纷打出“组合拳”,推出诸多稳人心暖...

    时间:09-13
  • 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高文彬追思会在沪举行

      中新网上海9月13日电 (记者 许婧)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追思会13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   “父亲因病于2020年9月7日凌晨三点十分在上海与世长...

    时间:09-13
  • 中国首枚探空火箭发射60周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参与

      中新网上海9月13日电 (郑莹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3日在沪召开座谈会,纪念中国首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成功发射60周年。   1960年9月13日,中国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

    时间:09-13
  • “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新网呼和浩特9月13日电 (记者 张玮)13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获悉,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将为我国沙漠脆弱环境的安全和...

    时间:09-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