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多民族大省四川如何凝聚发展“向心力”?

2020-09-14 11:12: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9月14日电 (王鹏 汤雁)四川是多民族大省,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达599.4万。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30.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8%,在中国民族分布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为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聚发展“向心力”,近年来,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四川经验”。

四川攀枝花芒果丰收。(资料图)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四川攀枝花芒果丰收。(资料图)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凝聚“向心力” 发展是前提

  四川民族地区是全国“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尤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要凝聚“向心力”,发展是前提。多年来,四川充分利用两项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民族地区开发资金),结合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让民族地区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的混撒拉村,早年通过一笔12万元的两项资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催生了年产值达数十亿元的芒果产业,2019年人均收入达25600元,比当年全省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了一万多元。

  在甘孜州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藏族牧民洛登同样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前几年,他家中没有一头牦牛。如今,村里依托脱贫攻坚行动成立了牧场,通过分红为村民增收。“现在的酥油茶都越喝越香。”洛登说,现在家里有了40多头牦牛,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7000多元。

  2019年,四川涉藏地区贫困县已全部摘帽,今年彝区贫困县也有望全部摘帽。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22元。

四川凉山幼教点的孩子正在学习普通话。(资料图)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四川凉山幼教点的孩子正在学习普通话。(资料图)四川省民宗委供图

  民生改善促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有个安定的家,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在阿坝州红原县安曲镇,牧民球木炯几年前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定居在精美的藏式民居中。他说,定居后物质条件的改善,配套的医疗等设施健全完善,看病就医、购物变得方便了,家里的小孩也有条件去读书了。

  球木炯的生活变化,是多年来四川持续在民族地区持续改善民生的一个切片。从改善大凉山和涉藏地区66.8万少数民族群众住房条件的“三房”改造和“牧民定居”,到解决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四小工程”,民生的改善,促进着四川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也凝聚起了发展“向心力”。

  在民族地区,四川还着重推进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9+3”免费职业教育、“一村一幼”等,特别注重发挥通用语言在促进交流交往交融中的纽带和基础作用,依托4888个“一村一幼”,全面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工程,大力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我叫吉能小飞,喜欢唱歌,背唐诗。”在凉山州昭觉县姐把哪打村幼教点内,6岁的吉能小飞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就在两年前,这个彝族娃娃还只会说彝语。

  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看来,少数民族娃娃们在上小学前学会普通话,更重要的是拓展文化视野。“孩子们进入汉语语境中,思维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有利于接受现代教育。”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今年7月23日,四川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这一项以“系统化、实体化”为主要特点,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载体抓手等不同层面着眼着手的探索性解决方案,逐步成为四川省民族工作的统揽,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大创新举措。其中,对民族地区村寨和城市社区等载体的着力打造,则是这一探索的前端表现。

  位于阿坝州黑水县的羊茸·哈德村,曾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2013年,阿坝州投入两项资金500万元,在该村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新村建设。如今的羊茸·哈德村,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型。

  而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许多少数民族同胞来到城市发展,面临着融入难题。在此背景下,四川着力在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成都市吉福社区有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300余人。近年来,该社区发动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管理,支持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成立社区工作室,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创业就业和嵌入式社区的有机结合。

  吉福社区党委第一书记李含荣说:“如今,社区居民对少数民族同胞有了更多认识,也通过这样一种交流方式,实现了各民族同胞之间的交往交融。”

  截至目前,四川已建成167个民族团结进步新村、12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完)

  • 相关阅读
  • 中方谈中欧签署地理标志协定:对深化经贸合作有里程碑意义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李晓喻)中国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15日称,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数量多、待遇高,签署该协定对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0年9月14日,中德欧领导人视频会晤期间...

    时间:09-15
  • 我国推进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 摸清国内自然资源“大家底”

      央视网消息: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昨天(9月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持续推进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摸清国内自然资源“大家底”。   自然资源部表...

    时间:09-15
  • 缓刑考验期内再犯罪 检察官释法说理促使认罪认罚

      他在缓刑考验期内再次以同样手段犯罪,检察机关深挖案情,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变更罪名,经过检察官释法说理——犯罪嫌疑人当场认罪认罚  “明明是敲诈勒索,怎么就变成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之前的认...

    时间:09-15
  • 新华时评: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繁荣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题: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繁荣   新华社记者胡浩   第2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14日拉开帷幕,今年宣传周的主题为“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语言文...

    时间:09-15
  • 地球大数据专项入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在线平台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记者董瑞丰)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办公室获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在线平台已将地球大数据专项列为其合作伙伴和技术支持机构。该进展彰显了我国科研...

    时间:09-15
  • 建立海内外求学衔接机制迫在眉睫

      建立海内外求学衔接机制迫在眉睫  9月初是大多数高校新生入学的时间,然而近期多所高校却重新发布了扩招本科新生的信息。上周,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多家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接连发布增额录...

    时间:09-15
  • 我科学家详解心肺衰老细胞分子变化规律

      我科学家详解心肺衰老细胞分子变化规律 有助于揭示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  本报北京9月14日电(记者齐芳)我国科学家以食蟹猴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首次绘制了年轻和...

    时间:09-15
  • 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发言人驳斥澳外长在人权理事会发表的涉华错误言论

      中新社柏林9月15日电 日内瓦消息: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官网14日刊登代表团发言人刘玉印表态,驳斥澳大利亚外长在人权理事会发表的涉华错误言论。   刘玉印表示,9月...

    时间:09-15
  • 习近平将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时间:09-15
  • 中国主张为全球治理带来新希望

      百年变局叠加全球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主张为全球治理带来新希望(环球热点)  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我们联合国各国人民决心使后代免除战争的浩劫”——《联合国宪章》开篇...

    时间:09-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