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灭活疫苗有何进展?普通公众何时能接种?国药集团回应

2020-10-20 16:1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0日电 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20日就新冠灭活疫苗最新研究进展等问题作出回应。他表示,在III期临床试验取得安全性和保护力数据以后,疫苗经审评获批就可以上市。实际上,目前已经开始了紧急使用。

资料图:科研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实验过程。 汤彦俊 摄 资料图:科研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实验过程。 汤彦俊 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称,请问灭活疫苗最新研究进展怎么样,普通公众什么时候能够接种到新冠灭活疫苗?

  刘敬桢回应称,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这两款灭活疫苗现在正在阿联酋、巴黎、约旦、秘鲁、阿根廷、埃及等十个国家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接种5万余人,总共接种者将达到6万余人。目前反映还是非常不错的,接种人群样本量涵盖了125个国籍,各方面进展领跑全球,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向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提出新冠疫苗的需求。

  刘敬桢介绍,2月1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作为牵头单位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灭活疫苗项目的紧急立项。4月12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了临床试验批件,并同步开展国内I/II期临床试验。4月27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再次获得临床试验批件,为新冠疫苗的研发加上双保险。国内I/II期临床研究,各年龄段共计入组4064人,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不同年龄、不同程序、不同剂量疫苗接种后均产生高滴度免疫应答,两支疫苗按照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100%。

  刘敬桢指出,当前新冠灭活疫苗正在全力冲刺阶段,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疫苗研发是万里长征还剩最后一公里,在III期临床试验取得安全性和保护力数据以后,疫苗经审评获批就可以上市。实际上,目前已经开始了紧急使用。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的两支灭活疫苗,均纳入了紧急使用的范围。目前中国生物已做好大规模生产准备工作,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两个新冠疫苗P3生产工厂已经建设完成,明年产能将达到10亿剂以上,能够保证安全充足的疫苗供应。

  • 相关阅读
  • 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时评)  “十三五”期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数据显示,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市民化。  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依靠的是新发展...

    时间:10-23
  • 正义之师 精神永存

      正义之师 精神永存  “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楼前,悬挂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  10月19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连日来,各界干...

    时间:10-23
  • 乡村人才既要引得回又要留得住

      乡村人才既要引得回又要留得住(话说新农村)  政策多些精准帮扶,培训多些精准服务,让更多乡村振兴人才引得回、留得住,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从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刘沈厅,没有选择留在城市...

    时间:10-23
  • 小康之年补短板 乡村的环境靓了

      乡村的环境靓了(小康之年补短板)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标全面小康加快补上“三农”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力,水环境治理提速,农村公路等基础设...

    时间:10-23
  • 建立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早发现早介入 减支出增收入

      早发现早介入 减支出增收入(一线探民生)   核心阅读   河北各地建立防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预防致贫返贫:通过防贫网格员走访、大数据监测管理,重点关注非持续稳定脱贫户、非贫困低收入户和收入骤...

    时间:10-23
  • 成渝双城 携手共进

      成渝双城 携手共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注成渝双城经济圈)  交通一体化提速,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携手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2020年,成渝地区迎来了大发展的一年。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时间:10-23
  • 中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的“生态账本”

      中国第一大油气田的“生态账本”  黑色的石油,红色的井架——这是许多人对石油企业的传统印象。但是,走进中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处处可见7万长庆石油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画...

    时间:10-23
  • 京津冀协同创新 迈出互利共赢新步伐

      京津冀协同创新 迈出互利共赢新步伐  本报记者 华 凌 刘廉君 陈 曦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

    时间:10-23
  • 专业型博士要扩招 量质并举的关键是“定位”

      专业型博士要扩招 量质并举的关键是“定位”  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宁 昕  10月9日,据媒体报道,中国首批试飞员博士生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在未来的4至5年中,学员们将重点围绕大型飞机多学科...

    时间:10-23
  • 守护蓝天碧水 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守护蓝天碧水 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成就巡礼  本报记者 李 禾  从10月7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入秋以来第一次区域性PM2.5污染过程。到10月11日下午,连日来的雾霾渐渐消散,阳光从云...

    时间:10-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