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

2020-11-28 06:01:06

来源:人民日报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倾听·算算脱贫账)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算账是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好方法:既算收入账、也算支出账,既算眼前账、也算长远账,既算贫困地区的大账、也算家家户户的小账。掰开了揉碎了一笔笔算仔细,哪条路啥经验一件件理清楚,脱贫了的是怎么脱的贫?脱贫以后该怎么防返贫?本版今起推出“倾听·算算脱贫账”系列报道,同读者一起翻开账本,“数”说脱贫攻坚成果。

  ——编 者

  贵州曾有句老话:纳威赫,去不得。

  为啥“去不得”?地处贵州毕节的纳雍、威宁、赫章3县,群山连绵,沟壑纵横,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一直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但现在,这个说法要过时了。

  住进新楼房,就业有门路,上学不用愁……苗族贫困户龙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这么有奔头。

  住房宽敞了——

  从60平方米的砖瓦房到120平方米的楼房

  龙忠英的老家在纳雍县昆寨乡治沟村,所在的村民组有110多户,其中80多户是贫困户。

  趁着结婚,住了几十年的土墙房,被翻修成了砖瓦房,足足有60平方米。在周边寨子里,这个条件已然不差。可是,对6口之家而言,仍显得有些拥挤。

  “总共才3间房,全是拉通的,中间是堂屋,另两间是做饭、睡觉的地儿。”白天还算宽敞,到了晚上,龙忠英带着4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想翻个身都难,“没有厕所,晚上起夜,只能到外头找地方解决。”龙忠英最怕的还是下雨天。“没装玻璃,只能用破床单挡一下窗户,雨一大,就会往里面漏水。”

  2016年,纳雍正式启动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初,龙忠英把搬迁申请交到了村里。走完审核、上报、公示等程序后,根据一口人20平方米的搬迁政策,2018年下半年,龙忠英一家搬进县城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区,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楼房。

  走进龙忠英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墙上挂着的一幅新旧房屋对比图很是显眼。跟以前的3间小屋相比,“这儿有4个卧室,两个卫生间,还有单独的厨房。”龙忠英连连重复,“还是国家政策好,现在太幸福了。”

  社区党支部书记尚显军介绍,整个白水河社区,共有41栋2411套安置房。2017年开始搬迁,2019年底全部完成入住,共有9767人,覆盖全县所有乡镇。

  收入增加了——

  从剩不下钱到每个月存下1000多元

  曾经,大山里的日子,让人很难看到希望。

  “两亩石旮旯地,勉强种些玉米、土豆,不然就得撂荒。”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龙忠英给记者算了笔账:这两亩地,一年只能收一季,到头来,土豆有1000斤,玉米300多斤;为了来年继续种,土豆要留100多斤种,玉米则要10多斤,剩下的有时还不够吃,根本没见过钱。

  不仅产出没多少,每年还得往里搭。“忙活这点地,从种到收,算上中间的翻土、除草,有60多天得待在地里。”除了人工,龙忠英还得往里投钱,“每年要花300多块,买上两袋复合肥,要不更种不出啥。”

  因为孩子小,交通不便,龙忠英的丈夫也很少能出远门,只好在周边打零工。

  “邻里盖房子、修房子,他就过去帮忙,一天挣100多块。这些活儿也不是见天都有,得看运气。满打满算,一年顶多有两个月。”算下来,龙忠英家里一年的收入,还不足7000元。

  到了冬天,还得花1000多元买煤取暖,再刨去其他开支,一年到头很难剩下钱。由于收入少,不稳定,龙忠英一家只能吃低保,每人每月领400元补贴。

  这种紧巴的日子,直到搬出大山才有了根本转变。

  搬进县城,用钱的地方更多了,连吃口菜都得买,龙忠英反而一点不担心。今年5月,社区安排龙忠英的丈夫和其他贫困劳动力一起到南京务工,包吃包住,一个月能拿5000多元。龙忠英也没闲着,为方便照顾孩子,自己在社区做保洁,一天打扫两遍楼道,每个月也有600元钱。

  “光是生活费,一个月都不止1000元,花销的确大。但现在挣得也多,每个月还能存1000元以上咧,不再月月光!”龙忠英盘算着,等孩子再大些,争取到扶贫车间工作,那时一个月少说也有2000元,日子肯定会更好。

  上学方便了——

  从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只需10分钟

  搬出大山前,到村里晴天是石头路,雨天是泥巴路,龙忠英跟孩子没少吃苦,“自己到村里赶场,走快点,一个来回也得两个多小时,更何况孩子。”

  “早上6点一过,孩子就得出门,步行个把小时,下午5点多才回家,鞋子、裤子天天沾着泥。”尽管村里小学到家里的实际距离不超过8公里,但龙忠英总会牵挂一整天。

  到了冬天,天亮得晚,龙忠英就打着手电,陪孩子走一段。“小学还能应付,以后初中、高中咋办?总不能一直让他们待在山里,还是得到外面看看。”

  这些烦恼,随着易地扶贫搬迁而烟消云散。

  “社区周边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出门就是硬化路,大概10分钟就能走到。”少了件揪心事儿,龙忠英特别满足,“你看,上个学期老大还拿了奖。”顺着她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离沙发不远的墙上,贴着一张奖状,格外醒目。

  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了,资助政策也没落下。“根据政策要求,贫困家庭的学生,每年都享有一定补贴。”尚显军介绍。

  “4个孩子,最大的上小学三年级,最小的刚上幼儿园,都有一年500元的补贴。”说起这项补贴政策,龙忠英很惊喜。

  烦恼少了,日子顺了,生活方式也在变。现在一到晚上,吃过饭没啥事,龙忠英就带着孩子,到楼下的文化广场遛遛弯,“老家没路灯,晚上出门得打手电,不然就是一脚泥,哪还有唱歌跳舞的。”龙忠英心想,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咧!

  本版制图:蔡华伟

  本报记者 万秀斌 苏 滨

  • 相关阅读
  • 专家谈未来教育:好的教育应是全程践行素质教育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28日,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话未来教育”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2020年年会暨第十九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举行。诸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聚焦教育前沿动态,解读教育改革政...

    时间:11-29
  • 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引擎成为东博会热议话题

      新华社南宁11月29日电 题: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引擎成为东博会热议话题  新华社记者向志强、雷嘉兴、黄庆刚  数字经济、5G网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正在南宁举行的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系列...

    时间:11-29
  • 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向纵深

      新华社南宁11月29日电 题: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向纵深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黄庆刚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山水音乐风光片《刘三姐》风靡东南亚,此后50多年间,“刘三姐”被以彩调剧、歌舞...

    时间:11-29
  • 勇攀深海科技高峰 感悟习近平的“蓝色信念”

      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致以热烈的祝贺,向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

    时间:11-29
  • 嫦娥五号,重大进展!

      嫦娥五号,重大进展!  28日20时58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约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牛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

    时间:11-29
  • “奋斗者”号上的最强中国智慧

      “奋斗者”号上的最强中国智慧  11月28日,成功完成万米海试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胜利返航。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

    时间:11-29
  • 2020年最后一个月,新规来了!

      2020年最后一个月要来咯  自12月1日起  一大批全国性、地方性新规将开始实施  事关出行、落户、购物、房产交易等  与你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先涨价再打折、高铁票难抢......统统解决!不仅帮助你...

    时间:11-29
  • 凭什么它能“一口气”下潜到海底10000多米?

      凭什么它能“一口气”下潜到海底10000多米?  那个在海底下潜10909米的“奋斗者”回来了。  28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深海试验返航仪式在海南三亚举行。这位凯旋而归的“奋斗者”受到了热烈欢迎...

    时间:11-29
  • 时政微视频丨时代命题 中国答案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国际社会面临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抉择。   11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

    时间:11-29
  •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双黑洞吞噬恒星罕见天文现象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双黑洞吞噬恒星罕见天文现象  新华社合肥11月29日电(记者周畅)记者从安徽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组在一个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

    时间:11-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