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在总书记心中,这个“冷门”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2020-12-02 12:35:53

来源:新华社

  第一观察 | 在总书记心中,这个“冷门”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11月30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篇文章,是习近平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66次集体学习中唯一的一堂考古课。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视作“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一项探索“过去”的文化事业,何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此前谋划“十四五”的两场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分别受邀发言。

  一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一位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青年研究人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在陈星灿发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在付巧妹发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回应了“对冷门怎么看”的问题。他说:“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极大丰富了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出土资料的整理和认识,解码“无字天书”,挖掘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有效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期”。

  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这正是总书记重视“老祖宗”与“根脉”的题中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

  “文化自信”,在《求是》刊登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5次之多。文章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高度文化自信的领导核心,必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文化的复兴。

  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不可逆进程,文物大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文脉守持与文明赓续使命也同样紧迫。

  审视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从历史的纵深考量文物事业,从文明的视角观照考古工作,强调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强化“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研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时,也不忘听取考古学者的意见,这其中对发展的思考,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

  文明,要有根有脉知悉来处,更当开开阔阔延伸出去。习近平提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2018年8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拍摄的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邀外国元首漫步故宫,体会“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在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曾侯乙编钟间穿行,品味中华文明的灿烂厚重……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都希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考古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纽带。

  在《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几乎同一时间,还有两件事值得关注:

  11月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将逐步建成我国考古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研究机构,进一步提高我国考古工作科技水平,增强中国考古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在圆明园正觉寺文殊亭陈列展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12月1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尊回归原址的兽首铜像。迄今,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有七尊已回归中国。流失文物百年回归路,亦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奋发崛起的梦圆之路。

  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巧合。新时代的实践创新,正蹄疾而步稳地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这是我们通向伟大复兴的精神秘诀。

  策划:霍小光

  监制:车玉明 张晓松

  统筹:雷敏

  主笔:任沁沁

  视觉|编辑:郝晓静 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相关阅读
  • 外交部就俄欧航天机构祝贺嫦娥五号着陆、美国疫情形势等答问

      2020年12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总台央视记者:11月29日是“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12月1日,联合国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电。古特雷斯秘书长敦促以色列和...

    时间:12-03
  • 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米舒斯京于2020年12月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中俄总理第二十五次定期会晤。   一  ...

    时间:12-03
  • 我国将以实际行动推动RCEP落地生效

      我国将以实际行动推动RCEP落地生效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于佳欣)针对日前正式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作为协定成员国,中国要以自身行动积极推...

    时间:12-03
  • 省级大员调整密集 今年来10省份省委书记换人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3日电(记者 阚枫)近期,省部级干部的人事调整再度进入密集期,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十余省份省级党政“一把手”出现人事调整,10位省级党委书记履新。 资料图:尹力。中新社记者 ...

    时间:12-03
  • 2021省级两会时间陆续公布 1月中下旬扎堆召开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3日电(郎朗) 距离2021年还有不到一个月,各地也将2021年的省级地方两会提上日程。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6个省份确定了2021年省级人代会的召开时间,大多集中在1月中下旬。 资料图...

    时间:12-03
  • 今年前10个月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减税超950亿元

      今年前10个月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减税超950亿元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申铖、刘文昕)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王世宇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10个月,税务部门落实支持脱贫攻坚各项...

    时间:12-02
  • 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控?

      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控?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题: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控?   新华社记者栗雅婷 张宇琪 张旭东   11月30日,青岛市下辖的胶州市对进口冷链产品“应...

    时间:12-02
  • 促消费政策再“加码” 家电家具消费迎来利好

      促消费政策再“加码” 家电家具消费迎来利好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促消费政策再“加码” 家电家具消费迎来利好   新华社记者王雨萧   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耐用消费品,家电家具是承载人们对...

    时间:12-02
  • 中国与东南亚企业数字“鹊桥”汇商机

      中国与东南亚企业数字“鹊桥”汇商机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刘文昕、申铖)为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企业交流合作,中国—东南亚(缅甸)国际贸易数字展览会2日在北京开幕,预计将吸引来自东南亚地区的...

    时间:12-02
  •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出席新冠肺炎疫情问题特别联大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日宣布:联合国将于3日至4日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问题特别联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出席特别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视频讲话。...

    时间:12-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