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样本观察

2020-12-02 16:27: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从“回天乏力”到“回天有术”——北京破解超大型社区治理难题样本观察

  新华社记者骆国骏、李德欣、熊琳、丁静

  这里曾是亚洲最大的居住社区——面积63平方公里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常住人口达80多万人。

  这里曾是全国知名的“睡城”,由于缺乏相应配套,职住严重分离,“除了吃饭睡觉啥都干不了”。

  这里曾是北京著名的“堵城”,数十万居民起早贪黑、早出晚归,潮汐般的人流车流令交通承载不堪重负。

  上学难、就医苦、出行烦、治安乱……20多年间,“回天地区”从当初房地产业的样板工程逐渐沦为“价值洼地”。虽几经修补、整治,终因规划先天不足,喟叹“回天乏术”。居民们纷纷抱怨,更有人频频迁离。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18年8月,北京市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100余项措施渐次落地,剑指民生痛点;一系列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补足发展内生动力。“回天地区”的老百姓不仅感受到“幸福来敲门”,也目睹着“家门口的变迁”。曾经的“睡城”渐渐苏醒……

  回天之变:民生短板加速补齐

  清晨7点半,回龙观科星路上,进城的车流熙熙攘攘。王乙星登上公共汽车便戴起耳机学英语,他说:“自打这条路通车,我就不再开车绕行了,每天在公交车上‘充充电’,还能比以前早半小时到公司。”轻松喜悦溢于言表。

  科星路作为林萃路北延,是连接“回天地区”和北京主城区的重要通道。早在2009年,大部分路段就已建成通车,唯独中间930多米成为“断点”,而且一断就是11年。

  “主要问题卡在五星啤酒厂。”昌平区“回天专班”副班长薛岩介绍,有400米路段要穿过该厂厂区,涉及复杂的征地拆迁等问题,而且啤酒厂地处邻区,协调难度更大。

  “从我家楼上就能看到五星啤酒厂南面空旷的马路,却天天绕着走。”居民丁羡铭说,“‘回天地区’能不能‘回天’,我就看这林萃路通不通。”

  随着三年行动计划落地,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力度加大,2019年6月,五星啤酒厂红线范围内腾退完成。今年6月30日,林萃路全线通车。

  “路通了,心宽了,现在朋友来家做客,我都会提醒他们走林萃路,既一路畅通又能看看咱‘回天’新貌。”丁羡铭高兴地说。

  在家门口上一所“好学校”,曾是多少“回天地区”家长们梦寐以求的事情。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家住天通苑的80后“宝爸”李泽宇,从孩子出生就为今后上学的事情犯愁。“最近的小学步行要半个多小时,学校规模也较小。曾经打算把这个大点的房子卖了到城里换个‘老破小’学区房,可家里三代人实在住不下啊。”2018年夏天,李泽宇发现,自家附近一处荒废多年的院子有人进场施工了。“说要建小学,但没想到这么快。”

  2019年9月1日,一年前杂草丛生的院落和烂尾楼经过装修改造,“变身”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挂牌开学,首期招生6个班240余人,李泽宇的孩子就在其中。

  “我们是从荒地里‘抢’出了一个学校。”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执行校长刘建伟说,学校还将逐步放大优质资源,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来校上学。

  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等医疗项目拔地而起;22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完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部园林景观对外开放……两年多来,“回天地区”面貌日新月异,百姓获得感显著增强。

  回天之力:上下联动啃“硬骨头”

  20世纪90年代末,为落实住房改革、旧城改造、奥运会保障等需求,回龙观、天通苑地区陆续建设居民小区,承接市区居民外迁,为北京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回天地区”在规划时主要满足居住功能,相关配套缺乏统筹考虑。

  “一睁眼就处理各种问题,楼上漏水、占道停车、单元门打不开等等,根本停不下来。”一大早,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就忙得“脚不沾地”。

  龙泽苑社区1999年建成,曾获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21年过去,岁月留下的是地面斑驳泥土裸露、大小水管跑冒滴漏、树根把步道拱得坑坑洼洼。

  针对回天地区居民身边的痛点堵点,北京市提出“回天有我”,市、区政府设立由多部门组成的两级“回天整治专班”,组织精干力量、优质资源下沉一线,形成多方合力,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题。

  “现在遇到困难,我把电话打过去,主管部门回应迅速。”伊然告诉记者,今年疫情中,组织部门派干部、城管部门送栅栏、民政部门给帐篷。近两年,体育部门为社区建设了690米健康步道,安装了13套智能健身器材;自来水集团免费为社区更换跑冒滴漏的管道,还修补了部分绿化设施。

  “‘回天有我’最初是由‘回天地区’19个社区党支部发起倡议、号召大家从我做起的活动,核心正是党建引领下的全民共治。”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过程中,各部门和昌平区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深化‘回天有我’内涵,努力提高精治共治水平。”

  “虽然社区治理依然有提升的空间,但眼前的变化确实鼓舞人心。”龙泽苑社区一角,“70后”母亲樊程正和两个孩子在智能健身器材上锻炼,她对记者说:“‘回天’越好,大家建设‘回天’的积极性就越高。”

  回天之术:打造共商共治新格局

  “打开水龙头放10分钟,水还是黄的,水压不足大夏天澡都洗不上。”这曾是华龙苑北里小区居民多年的抱怨。

  华龙苑社区建于2005年。彼时,一栋栋居民楼拔地而起,旁边却还是片片农田。市政用水没有接入,使得华龙苑在内的64个小区不得不采用自备井取水。时过境迁,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北京地下水位下降,取水设施愈发陈旧,无法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住楼房用不上干净水,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华龙苑北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翠娟感叹道。

  关键时刻还得依靠党组织的力量。经王翠娟多方协调,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物业公司、居委会、业委会及相关企业代表来到社区,共同研究市政用水接入问题,当即定下计划各司其职推进。3个多月后,居民期盼了十多年的市政自来水,终于从各家水龙头里喷涌而出。

  由此,华龙苑北里社区“五方共建”工作机制逐步确立,陆续解决了社区大门安装、单元门禁系统改造、一楼水管改造、临时停车场开辟等“老大难”问题。如今小区环境宜居、设施整洁。“孩子们以前总劝我搬家,现在他们倒羡慕我的居住环境。”居民高丽丽笑着说。

  目前,“五方共建”工作机制已在“回天地区”全面推广开来,使社区实现由“管”到“治”的转变。

  12345市民服务热线,让一根小热线撬动基层治理大变革;“街镇吹哨、部门报到”赋予街道社区更多自主权;社会组织服务基层参与率达70%以上,成为幸福指数的“助推器”。曾经“回天乏力”的感慨,正变为“回天有术”的信心。

  党的十九大提出民生领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要求,北京市自我加压,再增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和安全性这“五性”指标。“七有五性”成为北京市民生领域的标配。

  “北京要努力把回天地区打造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板,让曾经的‘睡城’变为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北京市委主要领导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唤醒昔日“睡城”仍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抓好“回天收尾”,确保三年行动计划中未开工项目年内全部开工;深化“回天有我”,实施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物业管理两个条例;推动“回天有数”,纳入智慧城市大脑;编制“回天控规”,谋划好新一轮行动计划……

  改变的脚步未曾停,“回天有术”续写新篇章。

  • 相关阅读
  • 天津立法禁止采集自然人的血型、疾病和生物识别信息等

      为诚信立法!天津出台社会信用条例   天津北方网讯:2020年12月1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解读...

    时间:12-03
  • 作之于细、累之成风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作之于细 累之成风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胜军 王卓 陆丽环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

    时间:12-03
  • 浙江会所整治回头看:开放不够、打擦边球,将引导转型

      观察 | 浙江会所整治回头看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瞿芃 见习记者 黄秋霞 视频制作 张锐 荆培轩 叶源昊   11月27日上午,杭州市民带着零食在西湖景区的花港茶楼喝茶聊天。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

    时间:12-03
  • 2021年起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2021年起我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本报讯(记者周怿)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将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据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介绍,自禁止“...

    时间:12-03
  • 更多店主为梦想、兴趣爱好而创业

      更多店主为梦想、兴趣爱好而创业  本报讯(记者陈俊宇)做过3年外卖骑手的宋建,今年8月和两位骑手在辽宁营口开了一家小店“壹只虾虾煲饭”。3人利用送餐攒下的钱,从零开始摸索,不断更换方案、熬制、...

    时间:12-03
  • 王毅同斯洛文尼亚外长洛加尔通电话

      王毅同斯洛文尼亚外长洛加尔通电话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 12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斯洛文尼亚外长洛加尔通电话。   王毅表示,中斯关系发展顺利,政治互信牢固,经济互补性强。2022年是中斯...

    时间:12-03
  • 报告称中国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将超过1/3

      中国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将超过1/3   本报巴黎12月2日电 (记者刘玲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1日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仍将是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到明...

    时间:12-03
  • 专家呼吁青年主动学防艾知识

      专家呼吁青年主动学防艾知识  本报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申少铁)近日,由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淡蓝公益专项基金主办的2020“青春零艾滋”活动在京启动。活动围绕今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主题“...

    时间:12-03
  • 戍守在“生命禁区里的禁区”

      戍守在“生命禁区里的禁区”  11月的阿里高原,气温已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从札达县城出发,赶赴280多公里外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什布奇边防连。   什布奇藏语的意思是“太...

    时间:12-03
  • 建好涉县国道 助力老区脱贫

      建好涉县国道 助力老区脱贫  本报讯(焦利英)日前,随着最后一斗混凝土料的浇筑,由中建路桥集团承建的国道G234涉县段LJ12标台庄大桥T梁预制全部完成。   台庄大桥共计预制T梁100片。自首片T梁成功...

    时间:12-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