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借调借调,借而不调 基层随意性借调常态化值得警惕

2020-12-31 14:13:06

来源:半月谈

  上级部门因事情多借调基层干部干活,基层干部想要通过借调实现工作调动,使得基层工作普遍存在借调现象。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被借调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但常常因为编制问题处于一种“两头悬空”的状态——调入单位如果一时解决不了编制,就留不下,需要长时间等待;调出单位被占了编制,进不了人,还要给不干活的人发工资。

  借调现象普遍存在

  “我学习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2006年毕业后进入老家的电视台工作,当时没有编制一说,就拿个工资。”北方某省一国企工作人员何畅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工作几年后被借调到当地纪委宣教室,当时说法是帮他们的忙。“当时干了整整一年,没白天没黑夜,累得慌,快把我使死了。”因为没有想着留在那里,何畅就离开了。

  此后,何畅再次被借调到当地党委宣传部,并顺利正式调入,解决了事业编制。

  在基层,工作人员或多或少都有像何畅这样的被借调的经历。中部某地一宣传部门干部陈东介绍,借调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级党委政府,不管是开展日常性工作还是专项性工作,各种工作都需要借调人员,如筹备会议、材料写作、开展活动等,都会从其他部门借调人员。

  “以我们区为例,每年借调人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做阶段性的工作短期借调,比如创建文明城市。”陈东说,“还有一种是为了解决单位因人员工作力量不足进行的借调。一些单位因人员老化、人浮于事等原因,真正能干事的人力不足,但又没有足够的编制招人,所以只能借调人员,往往最终都是借而不调。”

  陈东介绍,此前为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办借调了几个人,但是做了3个月就回去了。

  借调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作任务安排不当。尤其是一些新增的任务和突发性的任务近几年越来越多,造成人手一时紧张。据了解,组织、纪检这些综合性的核心部门是借调人员最多的部门。一些非核心部门也因人员结构老化,编制又满了,进不了新人,只好从下面借调年轻人。“基层的科级干部到了52岁,如果再升不上去,通常会被免去科长职务,但他们还没到退休时间,又占了编制,造成编制满了,进不了新人,人员老化。” 南方地区一名曾担任过组织部门负责人的干部林辉说。

  被借调的大部分是基层骨干力量

  在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知中,能被借调的,要么是有本事的,要么是有背景的。但对于上级部门来讲,它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干活的人。

  “我自己经历过借调,也借调过别人。作为被借调者,一般都是在原单位工作能力较为优秀的人。一般单位不可能借调不能干活的人,所以这些被借调者很多都是原单位的中坚力量。”陈东说。

  借调人员作为骨干力量被借调到新单位来,新单位往往会把许多任务压给他们。比起在原单位,他们往往工作量更大,甚至一些原本不属于他们岗位范围内的事也会压给他们。因为在新单位同事的眼里,他们借调过来,最大的价值就是干活的。久而久之,在这个单位里,最苦、最累的就是借调人员。

  同时,借调人员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等仍保留在原单位;等这些借调上级机关在有编制空缺的情况下,表现优秀的借调干部才有机会“转正”。

  基层干部认为,借调越久,前途就越难以保障。对于阶段性的工作,他们知道自己两三个月就会回去;对于那些借调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来说,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江琴曾是中部某地一乡镇干部,因为工作能力强,被借调到区里工作,一借就是3年。时间越长,她越发现自己回不去了。她此前的岗位已经被其他人“顶了”,而在区里,她的编制又无法解决。“我再回去只能从最基层从头干起。我之前是因为工作优秀才被借调,没想到最终却像是犯了错误的一样,原有的岗位、待遇都没了。”她说。

  后来,江琴通过参加考试,考到另外一个乡镇任职。“借调的履历对我工作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但对我参加公选考试没有任何帮助,招考规定的加分项要求市级、省级以上荣誉。而在评优评先之时,借调单位优先考虑的是推选本单位的人员,我们借调身份的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评上先进。”

  同时,借调人员的原单位也是“受害者”。南方某县一名局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借调都是掐尖,把最能干的调走,整个科室的活撑不起来,一些重要工作甚至因此断档,明明上半年在全市排第一,因为人被借走,直接掉到了末尾。最后只能“层层伤害”,局里从二级单位借一个人过来,二级单位又从乡镇借调人。

  警惕借调随意性大

  当前,党委政府部门的人员交流方式有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三种,并且对各方的权利、义务、程序等有较为具体规定。而受访者认为,借调是一种比较灵活的用人方式,但现实中的借调存在随意性较大的特点。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基层借调人员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政府机关本身,驻村第一书记、学校老师、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等都在借调的范围内。北方某省一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崇介绍,当地为了筹建“第一书记展览馆”,借调4名工作人员成立材料整理班子,6个月内,共整理照片1万余张,布展面积6000多平方米。“这4人都是驻村第一书记,被借调来干这个活,也能理解。我们是组织的一块儿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张崇说。

  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是上级借下级,一些时候“只需要领导一句话”。南方某县一名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上级部门得罪不起,而且能借调的部门,往往是具有考核乡镇权力的部门,对方开口要人,哪敢不借,只能配合。

  基层干部还反映,借调随意性大,也滋生了一些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

  针对借调存在的问题,一些地方提出了规范办法,但依然难挡借调改头换面继续存在。中部某县县委组织部一名干部说,现在有的部门不走借调程序,上级领导给下属单位负责人打电话,或口头说,借人过去帮忙,没有手续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有的部门则变换方式,围绕一些工作,成立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办公室,再调人进来。由于这些临时小组、临时办公室不占编制,也不改变原编制,就是个名目而已,所以也好操作,尤其在系统内上级主管部门向下级单位借调时,更是容易。(文中人名均为化名)(记者 赖星 冯大鹏 周楠)

  • 相关阅读
  • 关乎“刷脸”“扫码”和“游戏装备” 民法典如何给“数字生活”作规范?

      关乎“刷脸”“扫码”和“游戏装备” 民法典如何给“数字生活”作规范?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记者 梁晓辉)“扫码、刷脸背后,个人信息如何规范?”“游戏里的装备算不算虚拟财产?”“我的‘花呗...

    时间:01-01
  • 中国焦点面对面:民法典“已来”,新规如何影响未来?

      (中国焦点面对面)民法典“已来”,新规如何影响未来?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题:民法典“已来”,新规如何影响未来?   ——专访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   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  ...

    时间:01-01
  • 中国统促会新年贺词:疫情难阻反“独”促统步伐

      中新网北京1月1日电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1日发出新年贺词,致意海内外反“独”促统同仁和所有致力于中国统一大业的朋友,并指出疫情肆虐“难阻反‘独’促统步伐”。   贺词中说,回首过去一年,面对突...

    时间:01-01
  • 2021年省级两会何时开?1月中下旬是会议召开密集期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进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两会时间。就在2020年12月31日,贵州省也确定了2021年省级两会的召开时间。   当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十八次主任会议在贵阳召开,通过了关于召开...

    时间:01-01
  • 累计发电1118亿千瓦时!三峡电站创年发电量世界纪录

      中新网宜昌1月1日电 题:多重考验下的三峡电站 创年发电量世界纪录   记者 郭晓莹   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三峡电站2020年累计发电1118亿千瓦时,创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世界纪录。三峡电厂总工...

    时间:01-01
  • 多个城市陆续发布落户新政策 门槛降低透露哪些信号

      落户门槛降低透露哪些信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   1月1日起,福建省福州市《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壮大人口规模的若干措施》及《〈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壮大人口规模的若干措施〉实施...

    时间:01-01
  • 聆听新年贺词:这部史诗里有你我的角色

      第一观察丨聆听新年贺词:这部史诗里有你我的角色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家主席身份第八次发表新年贺词。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风吹浪打,惊心动魄。此时的...

    时间:01-01
  • 习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致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

      时政新闻眼丨习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致每一个奋斗的中国人   每当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这个从北京传遍全球的声音总是直抵人心。2020年12月31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发表了2021年新年...

    时间:01-01
  • 新华时评:新年好,致奋斗的你!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题:新年好,致奋斗的你!  新华社记者刘阳  太阳跃出地平线,阳光扑打在你的脸上,我们向你道一声新年快乐!  置诸历史洪流,过去的一年,是变革与成长交相辉映的一程,是极具...

    时间:01-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