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第一观察 | 小吃里有大学问

2021-03-24 17:20:40

来源:新华社

  23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明沙县。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以小吃闻名的沙县,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

  (1)小吃大产业

  总书记与沙县小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1999年3月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2000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再赴沙县,在夏茂镇座谈时强调:“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段话,点出了沙县故事的奥妙所在:小吃里有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20多年来,做足“拓展”文章,做实“支撑”基础,沙县小吃成为知名地域品牌,形成200亿元左右的产业规模,带动沙县及周边县区至少20余万群众脱贫致富。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赴沙县实地考察,释放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的信号。

  (2)小吃大情怀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食物里,常常包含着记忆的味道和感人的情愫。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谈到了贵阳花溪牛肉粉。总书记说:“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确实是留得住人。”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走进老字号西安饭庄。就餐的顾客、跑堂的店员都簇拥过来。羊肉泡、葫芦鸡、肉夹馍、水盆羊肉、陕西糜子糕……总书记亲切地说:“这些是家乡的味道啊。”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小吃承载烟火与温情,情牵两头:一头是味蕾,一头是幸福。

  四川汶川映秀镇灾后重建如何,亲自体验炸酥肉和磨豆花的过程,感受当地“带劲”生活;在河北张北县德胜村里,关心乡亲们家里摆的年货食品;在湖南湘西同村民一起摘柚子;在北京庆丰包子铺排队点餐……

  情以食为“媒”,总书记的民生情怀真挚而深厚。

  (3)小吃大文化

  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中华传统小吃历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饱蘸乡土气息的小吃,不仅拼构成老百姓味觉里的家园,更是一张张细腻饱满的文化名片,热腾腾地传递着中国情谊。

  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亲自动手试做天津特色小吃狗不理包子和煎饼果子;接待印度总理莫迪的菜品里,有辣糊汤等西安小吃……

  元首外交,小吃助力。

  小吃虽小,却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定的场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4)小吃大格局

  《习近平在福州》中记载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1992年,习书记在福州领导举办了首届工艺美术节,各地客商蜂拥而至。他一贯反对铺张浪费、大吃大喝,就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用福州本地的风味小吃接待客人,这样既经济又好吃。”《福州风味小吃》编著者胡冀闽接受采访时说。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花架子”,福州老百姓用心制作的美食“登”上餐桌,受到客人好评。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早在正定,习近平规定在招待中,将工作餐改为正定的一些小吃,像饸饹面、豆腐脑、烧饼等,既便宜又可口。

  党的十八大后,八项规定如万钧雷霆,遏止享乐奢靡的不正之风。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广东的自助餐、河北的大盆菜、古田的红米饭、梁家河的油馍馍……考察调研时的一餐一饭,处处彰显节俭朴素的优良作风。

  出品人: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张晓松、王绚、白洁

  主笔:黄玥

  视觉 | 编辑:姜潇、王秋韵、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相关阅读
  • 缩减外资负面清单,进一步对外开放

      缩减外资负面清单,进一步对外开放  文/闫肖锋  发于2021.3.29总第989期《中国新闻周刊》  负面清单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对国家经济至关重要的特定产业或幼稚产业,而列举出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即禁止和限制...

    时间:03-25
  • 重拳惩治“村霸” 各地深化扫黑除恶夯实基层基础

      各地深化扫黑除恶夯实基层基础  重拳惩治“村霸”基本肃清农村黑恶势力  本报记者 蔡长春  肆意干扰村里事务,操纵基层政权,致使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喊叫水乡北沟沿村...

    时间:03-25
  • 展开新蓝图 “十四五”规划纲要勾勒经济社会发展脉络

      展开新蓝图 奋进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纲要勾勒经济社会发展脉络  本报记者 陆娅楠 李心萍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5日 第 02 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

    时间:03-25
  •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线3年多 累计调解案件超1360万件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线3年多,累计调解案件超过1360万件  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用(法治头条)  本报记者 徐 隽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5日 第 19 版)  核心阅读  继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

    时间:03-25
  • 一张“总蓝图”目标“两步走” 绿色发展如何迈上新台阶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  绿色发展如何迈上新台阶?(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孙秀艳 陆娅楠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5日 第 16 版)  核心阅读  建立健全绿色...

    时间:03-25
  • 保护人权容不得双重标准

      保护人权容不得双重标准(钟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25日 第 11 版)  实现人民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奋斗目标。人权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更不能成为向别国施压的工具。我们不接受人权“教师...

    时间:03-25
  • 塞拉利昂宣布解除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新华社阿克拉3月24日电(记者许正)弗里敦消息:塞拉利昂政府24日说,鉴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该国正式解除已实施一年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塞拉利昂国家新冠疫情应急指挥中心当天发表声明说,塞政府...

    时间:03-25
  • 王毅同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举行会谈

      新华社利雅得3月24日电 当地时间3月2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利雅得同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中沙是全面战略伙伴。在两国元首亲自引领下,中沙关系保持健康发展势头。面对百年变局和中东地...

    时间:03-25
  • 华春莹回击澳媒记者:如果人拿着放大镜老去照别人而不照自己,永远进步不了!

      在24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澳大利亚媒体记者再次就涉疆问题提问。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首先,现在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一些国家,你们和美国的这些盟友们对中国涉疆问题的指责完全是基于谎...

    时间:03-25
  • 外交部回应欧洲国家召见中国大使:中方不惹事、不挑事也不怕事

      3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中方宣布对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后,法、德等欧洲国家召见中国大使提出交涉,并称中方制裁不可接受,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表示,有...

    时间:03-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