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我会继续煮最好吃的面”——“沙县小吃第一村”探访记

2021-03-25 11:5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3月25日电 题:“我会继续煮最好吃的面”——“沙县小吃第一村”探访记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的俞邦村,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3月24日,当中新社记者走进俞邦村时,热腾腾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前一天,正在三明考察调研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俞邦村,实地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俞邦村和有着“国民小吃”之称的沙县小吃再次走红。

  从俞邦村所倚靠的后门山俯瞰,不难理解这个小山村何以在今天享有“沙县小吃第一村”之誉。三明以森林覆盖率高达78.73%被称为“福建最绿城市”,很多村庄就镶嵌在大山密林里,而俞邦村在群山围拱中,坪坝一马平川。自古中原人南迁,商渠通达,北方的蒸饺、南方的炖罐,南北风味在这里荟萃。

  曾多年担任俞邦村党支部书记的俞广清告诉中新社记者,因为爱山爱树不肯破坏林木,俞邦人宁可出山辛苦找钱;靠着蒸饺、扁肉、拌面、炖罐这“四大金刚”,村民致富,盖起了新房。

  “上世纪90年代家里起房子,卖沙县小吃一个月能起一层楼。”擅长做油饼的俞邦村村民张秀姬说,如今靠着从沙县标准化配送的物资,女儿在杭州、武汉连锁经营5家沙县小吃店,年收入超过45万元(人民币,下同)。

  让张秀姬吃惊的是,总书记竟熟悉锅边也叫“鼎边糊”、搭配油饼最好吃的“地道美食秘籍”。经营“将军米粿”小吃摊的俞邦村村民林木英也讶然发现,总书记和村民话家常,会关心春卷馅料放什么、金包银和蒸饺小笼包怎么卖,“就跟邻居说话一样,特别亲切。”

  “油饼一个售价只卖五毛钱,总书记就说五元十个就吃得很饱了。”张秀姬对记者说。林木英也向记者讲道,报出小吃价格后,“总书记也说,群众吃这个,一顿饭花个十块钱二十块钱就吃饱了。”

  俞广清向记者追述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多次指导过沙县小吃产业发展,曾肯定沙县小吃成功之处在于填补低消费空白、薄利多销,也曾鼓励以沙县小吃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年来,沙县着力扶持沙县小吃的发展,曾成立中国唯一的“小吃办”政府部门,亦鼓励乡镇干部停薪留职带头经营小吃。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成立,推动沙县小吃向“标准化、连锁化”转型升级。

  再次来到沙县,习近平总书记再度为沙县小吃点赞,令小吃业主们难掩兴奋之情。自2018年起在日本连开四家沙县小吃连锁店的沙县籍旅日侨胞毛伟明,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一喜讯。

  “正是得益于物美价廉和标准化配料,沙县小吃在日本站稳了脚跟。”毛伟明在电话里告诉记者,860日元一份拌面扁肉“情侣套餐”供不应求。

  俞邦村沙县小吃纪念馆展出的资料显示,沙县小吃全国门店8.8万家,遍布于62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辐射带动就业逾30万人,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长到2020年的21855元。

  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全文公布,提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对此,当地官员认为,沙县小吃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将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作为沙县小吃原乡,俞邦村影响力溢出,为乡村旅游带来契机。”夏茂镇镇长张卫华表示,沙县小吃已经成为大产业,小吃食材需求量猛增,镇里将力推食材原料种植业,通过一二三产联动带动乡村振兴。

  俞邦村里,农田连片种下做芋饺的芋头和做烙粑的艾叶,还实现手机下单配送,让做烙粑的村民俞秀英实现了“60岁再就业”。“摘艾叶最辛苦,我人老腰弯不下去,没有艾叶怎么煎烙粑?”她笑说,“现在打个电话就能直接摘好送上门。”

  如今,俞邦村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门山上三棵千年古樟都成了“沙县小吃第一村”的新招牌。有腿疾的村民俞其银回乡开了家小店,有时一天能卖出400多碗扁肉,“外面赚一点钱很辛苦,在家门口能赚钱是最好的。”

  “总书记和我说,碱面放韭菜不会腻,没想到他这么懂行又和善。”俞其银说,“我会继续煮最好吃的面。”(完)

  • 相关阅读
  • 《经济参考报》刊发文章:多方紧锣密鼓绘制“十四五”产业投资路线图

      《经济参考报》刊发文章:多方紧锣密鼓绘制“十四五”产业投资路线图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3月26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发记者郭倩、向家莹采写的文章《多方紧锣密鼓绘制“十四五”产业投资路线图》。摘要...

    时间:03-25
  • 官方:中国律师队伍已达52万人 涉外律师1.2万余人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邢翀)中央依法治国办组成人员、中国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25日在北京透露,目前中国律师队伍已经发展到52万多人,律师事务所约3.4万家;涉外律师有1.2万余人,中国律师事务所已经在35个国...

    时间:03-25
  • 云南已收获夏粮107万亩

      中新网昆明3月25日电 (韩帅南)记者25从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该省已播种夏粮面积1501.2万亩,同比增16.8万亩,苗情长势较好。目前,该省夏粮逐渐进入收获期,已收获夏粮107.7万亩,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

    时间:03-25
  • 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提醒中国公民关注当地新冠疫苗接种安排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 连日来,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陆续发布通知,提醒海外中国公民密切关注当地新冠疫苗接种安排,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本着知情自愿原则,考虑在当地参与接种新冠疫苗。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表示,...

    时间:03-25
  • 民政部通报2起社会组织违规开展评选评奖活动

      中新网3月25日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25日发布2起社会组织违规开展评比活动的通报,涉及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违规开展评选活动和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流通协会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近日...

    时间:03-25
  • 中国棉花协会:坚决支持新疆棉花

      中新网3月25日电 针对若干国际服装品牌商发表声明禁用新疆棉花产品,中国棉花协会25日在其官网发文称,中国棉花协会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对中国新疆纺织服装供应链及其相关产品实施任何限制,强烈敦促其...

    时间:03-25
  • 福建武夷山“85后”女筏工:要把青山绿水和朱子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中新社武夷山3月25日电 题:福建武夷山“85后”女筏工:要把青山绿水和朱子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中新社记者 龙敏  随着一张习近平乘坐竹筏的照片被媒体广为转发和在朋友圈被刷屏,“85后”竹筏工陈佳迅即在福建...

    时间:03-25
  • 青海省人大“两室一平台”打通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西宁3月25日电(祁增蓓)记者25日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获悉,2021年,青海省计划实现乡镇、街道“两室一平台”建设全覆盖,做到代表常进、群众常来、联系常有、效果常见,打通人大代表联系人民...

    时间:03-25
  • 法治乡村建设如何提质增效?司法部:推动法律进村、入户、到人

      中新网北京3月25日电 (记者 邢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工作,如何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25日进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

    时间:03-25
  • 上海探索“一网统管”新模式 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上海3月25日电 (周卓傲)接收邮件,上门排摸情况,手工输入数据,再通过邮件反馈,这是疫情期间基层工作人员排摸工作流程,内容繁琐还容易出错。现在,通过低代码轻应用平台,工作人员可以定制相关软件,排...

    时间:03-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