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中国翻译泰斗许渊冲:挥洒着诗意走完百岁人生

2021-06-17 13:43: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电 题:中国翻译泰斗许渊冲:挥洒着诗意走完百岁人生

  中新社记者 应妮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今年最新出版的《西南联大求学日记》封面上,印着许渊冲当年在日记中写下的句子。

  这句话,仿如他一生的写照。

资料图:百岁翻译家许渊冲。 杜洋 摄

  1921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的许渊冲,17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在小试锋芒后,年仅20岁的他在当年的日记中写下:“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

  1943年毕业后,他择一事,终一生,致力于中英、中法文学翻译。

  今年1月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许渊冲还能中气十足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说那是永远能给予自己信念的地方。

  最后一次出席大型公开活动,是今年4月18日北京大学为许渊冲庆祝百岁诞辰的现场。他登台坐在轮椅上讲了20多分钟,仍然是围绕诗歌翻译和美的传达:“《关雎》是中国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以为‘关关’是一种鸟,其实诗里说得很清楚,就是斑鸠鸟。可斑鸠是‘咕咕’叫啊,怎么会成‘关关’呢?因为如果是‘咕咕雎鸠’,念起来既不响亮,韵也不美。中国古人很智慧,加了个元音成‘关关’,念得就非常舒服也很美了。”

  尽管耳背,但丝毫不影响许渊冲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羸弱,起坐都需要人搀扶,但他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动全场。

  许渊冲在公开场合屡屡谈及自己对于翻译和创作的态度就是“要美”,“美,是没有国境,也没有止境的。我希望大家分享全世界的美,也要把中国的美传播出去,让全世界都越来越美。不管大家喜欢什么,希望到最后都只剩下真善美。”

  他自己有多喜好“美”呢?2017年,他骑自行车摔了一跤,右腿骨折,那晚正是中秋。沉醉于月色中的许渊冲,从此告别自行车。

  即使在家中,老人也曾坚持凌晨两点下楼只为赏月。“您为什么喜欢看月亮啊?”“嘿,月亮美呀!人生就是追求美呀,美好的东西不看,看丑的东西呀。必须要看,不看怎么能翻得出《静夜思》呢,所以别人都翻不好,我翻得好啊。”

  “音美、形美、意美”,这是许渊冲在翻译界提出的“三美论”,也是在“信达雅”基础上,对传统翻译标准的具体化。认为翻译应忠实原文的人,指责他的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符。尽管曾因此得罪不少同行,许渊冲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有“许大炮”的绰号。

  他丝毫不在乎“大炮”的评价,还自称“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名片上也如是印着。此前中新社记者曾到访许渊冲先生家中,就“是否过于狂妄”的问题求教过他。

  “我觉得我正常,人家做不到(我做到),这算狂吗?”在他看来,这是实事求是,不叫狂。

  在许渊冲眼中,好的译文,不仅要让读者“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也要让读者“好之”,就是喜欢,觉得美;最后还要让读者“乐之”,就是从中得到阅读的乐趣。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创院院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刘和平教授回忆起第一次见许渊冲先生,“那是一场国际会议,他拄着拐杖过来,当当当敲了三下门,‘你们不请我,我就自己过来’,当然这是许先生开玩笑的话。”她说,先生在会上讲述自己的翻译原则是“音美、形美、意美”,此言不虚。

  才高八斗的钱钟书曾称赞许渊冲:“带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好友杨振宁亦曾评价他:“把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植在翻译中”。

  2014年,93岁的他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得主。“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国际译联在“北极光”颁奖词中如是说。

  而许渊冲几乎在所有场合都会谈到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而这,非高质量的翻译不可。“所以,在座诸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这是许渊冲在自己百岁寿辰现场讲的最后一句话,现场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今天,他挥洒着诗意,走完百岁人生。(完)

  • 相关阅读
  • 科学家发现地球史上最大陆地哺乳动物新属种:2650万年前“临夏巨犀”

      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地球历史上已知生存过的最大陆地哺乳动物,巨犀最早发现于亚洲,其从始新世中期4200万年前出现到中新世早期2100万年前灭绝的演化关系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临夏巨犀”在渐新...

    时间:06-17
  • “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时间的考验”——驻华大使在上海感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时间的考验”——驻华大使在上海感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新华社上海6月17日电(记者吴宇)“中国共产党用一个世纪时间将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全球瞩目的大国。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时间的考验。”...

    时间:06-17
  • 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看点解析

      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看点解析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17日电 题: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看点解析  新华社记者张泉、胡喆、张汨汨  6月1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

    时间:06-17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自主创新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自主创新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发展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

    时间:06-17
  • 安徽今年陆续推出百余项红色主题文旅活动

      中新网合肥6月17日电 (记者 张强)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徽今年陆续组织开展艺术创作巡演、文化展览展示、党史比赛竞赛、群众文化活动、红色旅游体验等五大...

    时间:06-17
  • 涉港澳案件授权见证平台等入选“司法改革案例”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 张素)为解决涉港澳案件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程序繁琐、成本较高、耗时过长等问题,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建设全国法院首个涉港澳案件授权见证平台。最高人民法院17日发布的《人民法...

    时间:06-17
  • 浙大二院搭建国内首个5G数字化神经外科空中手术室

      中新网杭州6月17日电(钱晨菲)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团队为200公里外的该院松阳分院患者成功实施中国国内首例5G远程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脑内血肿清除术,标志着国内首个5G数字化...

    时间:06-17
  • 再楫“神舟”向“天宫”

      中新社酒泉6月17日电 题:再楫“神舟”向“天宫”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仲夏,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中国航天再次向太空进发。  6月17日,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出征太空。在东风航天城...

    时间:06-17
  •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基层之治——我国社会治理发展成就综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基层之治——我国社会治理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题:“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基层之治——我国社会治理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刘奕湛  ...

    时间:06-17
  • 胡春华在河北督导“三夏”农业生产工作

      新华社石家庄6月1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17日在河北省督导“三夏”农业生产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的同时,...

    时间:06-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