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 肖欣)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21日撰文,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回顾中国与联合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称赞“中国所展现的领导力堪称典范”,并探讨“中国与联合国现在应何去何从”?
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中展现的领导力“堪称典范”
这篇题为《五十周年快乐:重新构想中国和联合国合力所能取得之成就》的文章指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1945年于旧金山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但直到1971年10月,乔冠华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中国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那刻起,联合国有幸见证并协助中国迎来全球历史中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之一。”
“如今,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五十周年之际,我很荣幸于今年早些时候就任联合国驻华协调员一职”,常启德在文中表示,“我本人虽来华不久,才刚刚开启对中国五千多年瑰丽锦绣文明的了解,但联合国驻华系统却早已有幸成为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刻经济及社会变革的建设者和见证人。”
“值此纪念双方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之际,一个问题自然浮现:联合国和中国现在应何去何从?”文章称,“当前,中国和世界均处在重要关口,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世界虽暂时摆脱了新冠疫情的阴霾,但许多国家仍在苦苦挣扎。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包括创纪录的高温、火灾、风暴和其他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十年’正步入倒计时”,文章指出,“中国在过去数十年间所展现的领导力堪称典范,因此我坚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可以取得更大成就。”
中国经济发展“不啻为一个奇迹”
文章通过统计数字和作者的亲身见闻,生动回顾了“中国创纪录的经济发展”以及与联合国的合作历程。
文章指出,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间,“中国的成功不啻为一个奇迹”。在此期间,中国帮助7.5亿多人摆脱了绝对贫困;投资公共卫生和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构建了更幸福、更健康的劳动环境,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成为“世界工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80美元达到如今的12000美元。
文章强调,中国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质量上。
常启德结合亲身见闻回顾说,“如今,市场经济的影子在中国随处可见,国内外奢侈品牌的精致商店遍布全国。这与我小时候在印度加尔各答唐人街附近长大时看到的、令我至今都亲切怀念的景象大相径庭:写着汉字的招牌下,拥挤的街巷,菜市场狭窄的过道,老人们在公园里玩着棋牌游戏”,“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京,大白菜往往是菜单上唯一的蔬菜。在联合国驻华发展机构的帮助下,市场供应得以扩大——丰富了中国国内蔬菜的品类,并从国外引进了西兰花等新品种”。
“令人惊叹的成功仍在继续”,文章继而指出,“考虑到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取得的进展更为不凡。中国在这方面的慷慨和领导力值得赞扬。”文章援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导者、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的观点称,“中国在遏制疫情和消除贫困方面给世界带来‘启示’。”
联合国与中国未来合作有三项“优先”
文章同时指出,与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所有经济体一样,中国面临着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处在“2030年议程”最后“行动十年”的关键节点,联合国与中国需在三个领域紧密合作。
第一是“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文章认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需要推动公平和包容性进步的创新和服务,着手处理快速扩张后的遗留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让任何人掉队。
第二是“气候变化”。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设定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实现这一巨大成就,则需要转变中国的经济运作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投资和技术也需要转型。
第三是“多边主义”。文章通过实例指出,中国倡导通过多边努力应对全球挑战。中国有意愿、有知识、有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巨大贡献。“如今,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也是派遣维和人员数量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也为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还指出,“未来工作重点应放在扩大疫苗覆盖面、减免低收入国家的债务、为基础设施和气候行动提供可持续融资的倡议上。”
联合国将与中国“重新构想未来”
文章在展望联合国与中国未来的合作时说,“联合国驻华大家庭与中国的愿景保持一致”,“‘2030议程’和最近商定的《合作框架》是在过去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蓝图”。
文章指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中,联合国将本着南南合作的精神,汇集、联系和促进利益攸关方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造福其他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努力应对新冠疫情并从中恢复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必须重新设想各国合作的方式”,“此次疫情凸显了加强和振兴多边主义的必要性”。
常启德在文章最后表示,今年10月,联合国和中国将纪念五十周年历程。双方将“重新构想未来、实践创新、增添活力,并继续挑起重担、投身日常工作,重新致力于为中国及世界人民创造持久的繁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