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这位超级志愿者坚持了近30年

2021-08-04 15:31:20

来源:新华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丨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这位超级志愿者坚持了近30年

  新华社南昌8月4日电 题: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这位超级志愿者坚持了近30年

  新华社记者闵尊涛

  从事护理服务近50年、志愿服务时长6.6万小时、发起成立的公益发展中心覆盖服务对象200余万人次……这份不凡志愿服务履历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逾6旬的平凡老人——邹德凤。

  伟大出自平凡,奉献成就精彩。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邹德凤已坚持了近30年,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爱与奉献的力量,推动这份向上向善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不去带头服务,谁去呢”

  1956年,邹德凤出生于江西南昌。小时候,邹德凤常跟在担任居委会主任的奶奶后面走访困难户,她记得奶奶经常自掏腰包买慰问品给大家。

  上小学后,邹德凤萌生了助人的想法:“那时,我经常利用课后时间卖报纸,拿挣到的零钱资助社区孤寡老人。”

  年少的邹德凤体验到助人的快乐,一颗爱心的种子从此种下。

  1972年,邹德凤参加工作,成了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

  开展铁路巡回医疗,为工人检查身体、送药……邹德凤每天忙碌于铁路沿线站点,凌晨5点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家,因为这种拼劲,她被大家称为“累不死的小丫头”。

  1988年12月,邹德凤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她被调往社区卫生所工作。

  刚到社区,邹德凤就发现,这里的病人以老人居多,很多都是铁路职工家属,子女常年在外,照料老人成了难题。

  “很多老人都是匆忙就医,毛巾牙刷之类的日用品都没带,子女又不在身边,这些小事我们就帮着做了。”邹德凤说。

  邹德凤在社区卫生所成立了一个学雷锋小组,这个小组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找来的群众越来越多。

  谈及为何要义无反顾去做这些时,邹德凤反问:“我们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成长,作为一名党员,我不去带头服务,谁去呢?”

  “为了那牵挂的眼神”

  邹德凤至今清楚记得曾精心护理过的一位90多岁老人的眼神。

  当时,老人的子女找到邹德凤,希望她能去家里看看。由于老人常年卧床,子女不懂护理,老人浑身长满了褥疮。这一看,邹德凤就不忍心离开了。她每天前往老人家里擦洗换药、疏通经络。整整护理了两个多月,老人的褥疮才全部愈合。

  老人感受在身上,感激在心里,把邹德凤当成了自己的女儿。老人去世前,子女打来电话,希望邹德凤去看最后一眼。原来老人一直在等她,直到邹德凤含泪喊了一声“妈妈”时,老人才合上了眼。

  “正是那种牵挂的眼神,让我坚持到现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将志愿服务做到生命的终止。”邹德凤说。

  2013年,邹德凤获得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就在往返北京领奖的火车上,她又不顾长途奔波劳累,在列车上当起了志愿者。

  “她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去助人,一刻不停地去传递爱心。”邹德凤公益团队成员曾莉斯说。

  截至目前,邹德凤对接了11个社区,2个家属委员会,护理老人169位。

  “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爱心事业,她的足迹遍及社区的几乎每个楼栋。”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二七南路社区党委书记鲜丹说。

  “向上向善的事业要传递下去”

  “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计报酬,不管刮风下雨、天冷天热,都会定时来看望我们。”老人汪溥每次说起邹德凤和她的志愿者团队,总是感动不已。

  邹德凤的收入大半用于购买食品、药品和慰问品,送给病人和老人,捐给灾区和困难户。

  在丈夫陈洪萍眼中,邹德凤做志愿服务到了忘我程度,她不仅做志愿服务,还动员家人和身边的人捐献遗体器官。

  从一个人的爱心发展为一群人的公益,更多人加入邹德凤志愿服务团队。

  2002年,邹德凤倡导成立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服务组,如今拥有1600余名志愿者;以她名字命名的“江西省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现有爱心志愿者上万人,注册志愿者3000多人,累计服务对象200余万人次;2015年成为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捐献者之友协会会长后,邹德凤开始发展遗体器官捐献者之友队伍,如今已达400多人的规模……

  针对年轻志愿者,邹德凤还提出“智慧志愿”思路,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和特长,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医院病患进行精准对接。

  “95后”大学生秦佳雯跟随邹德凤从事志愿服务已多年,她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结下深厚情谊,“把志愿服务变成一种习惯,把公益事业当成一项责任,虽然辛苦却很快乐”。

  如今已65岁的邹德凤仍乐此不疲地传递这份志愿服务的快乐,“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只要我还能工作一天,向上向善的事业就要一直传递下去。”

  • 相关阅读
  • 郑州本轮疫情累计感染101人 报告首例病例医院分流447名患者

      (抗击新冠肺炎)郑州本轮疫情累计感染101人 报告首例病例医院分流447名患者  中新社郑州8月4日电 (记者 刘鹏 李超庆)河南省郑州市4日晚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市本轮疫情情况。通报说 ,本轮疫情累计感染101人...

    时间:08-04
  • 台风“卢碧”逼近 福建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新华社福州8月4日电(记者张华迎、吴剑锋)近海生成的今年第9号台风“卢碧”正积蓄力量向闽粤沿海靠近。为防范“卢碧”可能带来的风雨浪影响,福建省4日启动防台风三级应急响应。  据气象部门预计,“卢碧”将以...

    时间:08-04
  • 武汉:24小时内已完成核酸采样252.8万余人

      新华社武汉8月4日电(记者熊琦)记者从4日晚举行的武汉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武汉将于8月4日内完成对重点人群所在地和重点区域的核酸检测,8月6日前完成全市全员核酸检测。截至4日12时,武汉市已完...

    时间:08-04
  • 一线教育专家、教师解读“优师计划”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题:为中西部教育提质补短板、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四有”好老师——一线教育专家、教师解读“优师计划”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王鹏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近日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

    时间:08-04
  • 以人民为中心——解读《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题:以人民为中心——解读《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新华社记者董意行 吴俊宽 姚友明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

    时间:08-04
  •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走进林芝波密县红楼:聆听“老西藏”的故事

      中新网客户端林芝8月4日电(彭宁铃)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委机关大院里,坐落着一幢古朴典雅的两层仿苏式木楼。人们称之为“红楼”。  许多年前,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来此扎根奉献,红楼见证了他们带来的筑路通车、...

    时间:08-04
  • 感受科技创新“她”力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每一位追梦的“她”,都是新时代最美的风景;每一份蓬勃生长的“她”力量,都是开创未来的坚实支撑。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

    时间:08-04
  • 新一代运载火箭首次“连发” 三型主动力发动机助长六“拉弓射箭”

      中新网西安8月4日电 (记者 张一辰)“为确保长征六号遥七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组建了由14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六院发动机试验队,其中大部分试验队员更是连续执行了遥六和遥七任务。”中国航天科技...

    时间:08-04
  • 疫情多点发生,“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如何做?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题:疫情多点发生,“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如何做?  新华社记者  目前全国疫情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的态势,如何外防疫情输入?怎样防止疫情扩散?如何确保物流供应链畅通?8月4日,国...

    时间:08-04
  • 从“家家烧牛粪”到“绿电出高原”——70年西藏能源变革

      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丨从“家家烧牛粪”到“绿电出高原”——70年西藏能源变革  新华社拉萨8月4日电 题:从“家家烧牛粪”到“绿电出高原”——70年西藏能源变革  新华社记者曹健、李键、刘洪明  ...

    时间:08-0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