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潮头观澜|“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21-08-24 17:53:45

来源:新华社

  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

  塞罕坝,这颗位于河北北部的“绿色明珠”,半个世纪前还是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50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出绿波涌动的百万亩人工林海。

  生态之变:从荒原到林海

  塞罕坝在哪儿?

  这个“美丽的高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是物产富饶、牲兽繁育之地,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2020年9月27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层林尽染,美景如画。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开围垦荒,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风沙肆虐。

  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下定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塞罕坝,在白雪皑皑的荒原,拉开了创业的序幕。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塞罕坝林场人以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苦干实干,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把荒原变成了绿洲,为京津冀地区构筑起一道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2021年6月2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点赞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就在那一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代表陈彦娴在颁奖晚会上发表获奖感言。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

  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当之无愧!如果把塞罕坝的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这些树木每年可释放氧气近60万吨。

  绿色之变:从注重数量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

  绿色,浸染了塞罕坝,也在中华大地上、在每个人心里生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亲手植绿。在北京市多个植树点,栽下一株株树苗,也播种下“生态优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理念。

2021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温榆河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同少先队员一起给刚栽下的树苗浇水。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

  这也是中国对全球的绿色贡献——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仅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全球增量的25%以上,居世界首位。

  如同庄稼需要浇水、除草、施肥,林草资源也需要通过加强抚育经营增强生态功能。

  经过长期科学管理,塞罕坝林场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2.76倍、世界的1.23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7年7月12日,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 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科学精准精细管理,全面提升科学绿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国土绿化5亿亩。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国土绿化工作将从注重数量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

  价值之变:从卖木材到守护绿水青山

  曾经,木材占塞罕坝林场全部收入的90%以上。从201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将每年木材砍伐量进行调减,减少对木材的依赖。

  塞罕坝人还悟出了独到的“砍树经”:过去“以砍养家”,砍树是为了卖钱;现在“以砍养树”,让树木长得更好。

2021年6月27日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晨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算明白开发与保护的大账,近年来塞罕坝林场既保护好了林子,又在苗木、生态旅游、风电等方面“多点开花”。2018年8月初,林场完成首笔3.68万吨造林碳汇交易,尝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的生态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绿色发展的真谛,也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要求。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汇,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巩固提升,塞罕坝的森林资源更加宝贵,绿色成为真正的财富。

  策划:霍小光

  主笔:胡璐、高敬、曹国厂

  统筹:罗辉、王绚

  视觉 | 编辑:张爱芳、杨文荣、朱高祥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河北分社联合出品

  • 相关阅读
  • 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人民日报8月25日署名文章: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

    时间:08-25
  • 中国军队援助老挝人民军第二批新冠疫苗运抵万象

      新华社万象8月24日电(记者章建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助老挝人民军的第二批新冠疫苗23日搭乘中国空军运-20运输机抵达老挝首都万象瓦岱国际机场。中国驻老挝大使馆国防武官李兵大校与老挝国防部副部长冯坎出席交接仪...

    时间:08-25
  • 王毅同荷兰外交大臣卡格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8月24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荷兰外交大臣卡格通电话。双方重点就阿富汗局势交换了意见。  王毅表示,阿富汗的未来面临诸多挑战。民族、教派等矛盾错综复杂,贫困、难民等问题亟待...

    时间:08-25
  • 杨洁篪出席第十一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视频会议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24日在北京出席第十一次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视频会议,强调金砖国家要遵照五国领导人共同指引,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

    时间:08-25
  • 专家学者“云聚会”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出招

      新华社银川8月22日电(记者任玮、谢建雯)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网上丝绸之路大会上,多领域专家学者云端交流,提出数字素养已日渐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必备生存技能,需搭建终身学习教育平台和培训...

    时间:08-25
  • 在中阿博览会的沃土耕耘 院地科技合作“拔节生长”

      8月20日,在第四届中阿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举办期间, 中科院西安分院、宁夏科技厅等单位联合举办院地科技创新合作关键技术专场对接会。  会上,中国科学院白光祖研究员就“十四五”期间如何通过院地科技合...

    时间:08-25
  • 助推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 甘青宁借中阿科技平台联合开展地质工作

      助推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 甘青宁借中阿科技平台联合开展地质工作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程璐 实习生 赵媛  8月20日,在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举办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与宁夏回族...

    时间:08-25
  • 学习进行时|塞罕坝,习近平为何如此关注

      【学习进行时】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察看林场自然风貌,听取河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场管护情况介绍,看望护林员。习近平总书记为何格外关注这里?新华社《学习...

    时间:08-25
  • 时政Talk丨从一棵树变成一片“海”,这个故事值得一刷再刷!

      一棵孤独耸立在荒原上的落叶松  见证了生态修复的绿色奇迹  和永不磨灭的塞罕坝精神  一片因三代人的奋斗而创造出的百万亩林海  验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2021年8月23日...

    时间:08-25
  • 第1视点丨他们,守护美丽中国的底色

      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在月亮山,习近平看望了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同他们亲切交流。  刘军、王娟夫妇从2008年起在林场执行防火了望任务。13年4000多个单调又辛苦的日夜,他们...

    时间:08-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