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精准星空下的每一秒

2021-10-18 17:51: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西安10月18日电(记者崔翰超、任延昕、郑昕)“三、二、一,点火。”倒计时结束,巨龙昂首、尾焰呼啸,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轰鸣声中远离故土,三名航天员带着梦想朝着星辰大海而去。

  “只有通过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和测量,才能保证航天任务中船箭分离、变轨、调姿、对接等关键环节顺利完成。”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张首刚介绍,国家授时中心负责为航天任务提供精准时间服务。

  在航天任务中,不仅需要基于原子钟测量的“原子时”,也需要基于地球自转测量的“世界时”,以及集两者优点为一体的“协调世界时”。

  “精准的原子时应用于航天任务过程的时间和位置测量,而世界时则反映航天器与地球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对火箭发射和飞船返回时刻的计算和测量很重要。” 张首刚说。

  时间不止一种,但每一秒的背后都有这个“时间研究所”在精心运维和守候。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是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担负着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

  有了授时中心的精准授时,才有高效运行的列车,快速传输的5G网络,便捷准确的导航……“时间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至关重要。”张首刚说。

  每一秒的背后,都是无数先行者的青春。国家授时中心科研人员不断攻坚克难,从铯原子喷泉钟到锶原子光钟,从长短波无线电授时到光纤、卫星授时,建成了独立自主的国家授时体系。张首刚表示,目前,我国授时精度已从一开始的毫秒级(千分之一秒)提升到了如今的纳秒级(十亿分之一秒),提高了六个数量级,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此次载人飞船发射前夕,张首刚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建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立体交叉的授时系统。建成后,将形成星地结合、统一溯源、相互融合、相互增强、相互冗余的国家授时体系。届时,我国的授时能力将会全方位提升,全面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

  对时间精度的追求永无止境。“在2035年之前,我们将努力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张首刚说。

  • 相关阅读
  • 教育研究者:优化超纲考试是“双减”落地关键所在

      一家之言  优化超纲考试 是“双减”落地生效的关键所在  改革中高考制度、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两大基石。相对而言,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章可循,实操层面容易一些,中高考制度...

    时间:10-19
  • “双碳”目标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饭...

    时间:10-19
  • 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成浙江“网红打卡地”

      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成浙江“网红打卡地”   在这里,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让我在科学世界走下去的,始终是前方那份未知的神秘。”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教师陈侠斌近日与十余位来自新材料、生命科学、海洋科...

    时间:10-19
  • 辽宁盘锦多方合力保护珍稀物种 让黑嘴鸥在这里惬意栖居

      辽宁盘锦多方合力保护珍稀物种   让黑嘴鸥在这里惬意栖居(绿色家园)  一场秋雨过后,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群的水鸟在泥滩上歇脚、踱步。  今年2月,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时间:10-19
  • 生生不息 多样保护

      生生不息 多样保护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高等植物种类约3.5万种,居世界第三位;哺乳动物686种,特有率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也是作物遗传和林木遗传资源大国。近年来,中国实行了...

    时间:10-19
  • 望海楼: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望海楼)  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

    时间:10-19
  •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空间站可以服务于教育活动、生物学、生物技术、地球与空间科学、药物研发和物理学等领域,空间站获得的实验数据也有利于提出新的科学思想,或提出用于长期太空飞行任务和地面...

    时间:10-19
  • “羲和”追日 这些高科技将让它的“首拍”超精超稳

      作为中国卫星史上第一位太阳专属的“摄像师”,“羲和号”开创了多个“首次”。近期,“羲和号”将获得首批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将在对观测数据进行科学标定处理后,向国内外公布。  ◎本报记者 金 凤  效法羲...

    时间:10-19
  • 中国科研团队提出大胆设想——全方位立体探测太阳

      “如果能够尽快立项,我国的太阳立体探测系统真正建成可能要到2035年。”在几天前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五号探测器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立体探测太阳...

    时间:10-19
  • 抗生素污染环境怎么办?中国学者提出解决方案

      抗生素污染环境怎么办?我学者提出解决方案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记者近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悉,该校环境学院郭婉茜教授团队首次系统探究了应对抗生素潜在胁迫,厌氧污泥微生物生理功能...

    时间:10-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