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州12月8日电 (记者 胡丰盛 施紫楠)当下,千年宋韵正成为浙江最具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回溯宋韵文化之源,正值北宋“湖州学法”(简称“湖学”)之始。
北宋时期,安定先生胡瑗在浙江湖州确立“湖学”,设立经义、治世二斋,以“明体达用”开风气之先,成为江南儒学的中流砥柱。12月8日,来自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太湖论学高峰论坛”上围绕“湖学与江南儒学”展开研讨。
“太湖论学高峰论坛”论坛现场 谢尚国 摄“从宋至清,在‘湖学’影响下,江南儒学蔚然成风。胡瑗也成为‘宋韵文化’的开创者和正脉所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俊表示。
何俊说,胡瑗“湖州教法”的理念和实践,得到了北宋士大夫的推崇。
胡瑗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宋代,胡瑗确立的“湖学”,博采儒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之众长,广集水利、算数、兵学等实用自然科学于一体,扭“崇词尚赋”之风、开“宋代义理”之先,培养的太学弟子和优秀学子多达1700余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宗羲所纂《宋元学案》,首篇就是《胡瑗学案》。
“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胡瑗在湖州开创了‘湖学’辉煌,奠定了宋韵文化的思想基础,成为宋韵文化的源头。”中共湖州市委书记王纲表示,湖州举办这次论坛,主要是为了追溯“湖学”之渊源,重估“湖学”之价值,再现“湖学”之荣光。
中共湖州市委书记王纲。谢尚国 摄王纲说,在“湖学”的深刻影响下,宋代以后的湖州产生了一大批科举士子,涌现了水利专家潘季驯、火器专家茅元仪、法学泰斗沈家本等杰出人才。近代以来,“辛亥革命首功之臣”陈英士,“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两弹一星”功臣中的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都是湖州人。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日益受到重视。
在与会学者看来,江南文化的源泉,可以追溯到北宋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魅力,风格鲜明的区域文化,就是江南文化。”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王为松说,传承、保护、梳理、提炼江南文化的独特精神元素和当代价值,对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为松说,上海和湖州自古以来就有极其深厚的地理渊源和历史联系,水脉相通,文脉相融,人脉相亲。明清时期环太湖流域的江南文化的核心区,松江和湖州就位列其中。推进长三角高质量的发展,不仅需要在经济层面上的持续发力,更需要在深远的文化层面上,合力编织文化认同、融合发展的同心圆。
在王为松看来,以“湖学与江南儒学”为主题展开研讨,对深入挖掘长三角历史文化的内涵,探索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很有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