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贵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

2021-12-10 13:08:40

来源:人民日报

  贵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

  向着幸福生活再出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贵州威宁,曾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县。家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么站镇香厂村的朱习光没想到,脱贫仅一年,家里光景就以看得见的速度在变好。

  2020年11月,贵州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脱贫,标志着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不是终点,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贵州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动态监测,化解返贫风险

  去年,朱习光甩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生活有了起色。紧接着,大女儿考去成都上职校,老二老三到镇上念中学。为了帮助朱习光一家稳定脱贫,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并把全家都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今年7月的一天,老朱收到一条短信,显示银行卡有笔1.68万元的进账,他琢磨了半天,怎么都想不起这笔钱的来历。

  原来,为化解返贫风险,贵州各地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威宁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500元的家庭购买防返贫险,一旦参保人员家庭收入低于防返贫保障线时,保险公司就会启动核查理赔程序。

  “真是雪中送炭呀!”朱习光高兴地说,有了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在威宁,有6.51万脱贫户享受到防返贫险的保障,今年以来,全县共完成理赔204户892人。

  截至今年10月底,贵州全省共识别监测对象10.69万户42.32万人,已为10.57万户41.89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稳岗就业,端牢脱贫饭碗

  每天早上,徐明霞先把两个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再去公司上班,前后不过几步路。

  徐明霞的老家在惠水县王佑镇伙塘村,全县最偏远落后的村子之一。2017年,因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和家人搬到惠水县城的移民安置点。

  为让脱贫群众持续过上美好生活,惠水县一边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车间进驻安置区,一边抓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一些特殊群体尽快实现就近就业。

  经过培训,徐明霞进入社区一家制衣厂上班。“家里加起来月收入过万元,算是在县城端稳了饭碗。”如今,徐明霞已成长为车间班组主管,长年在外打工的丈夫也回家乡找到新工作,最近家里刚添置了小汽车。

  “十三五”期间,贵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为巩固成果,贵州将培训和就业服务作为后续扶持的重要内容,在全省各安置点开发5.36万个公益性岗位,并建有1082个就业帮扶车间,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11月28日,榕江县体育馆前举行了一场欢送会。108名老乡拎着政府赠送的爱心包,搭乘免费大巴奔赴广东等地务工。前来送行的县领导叮嘱大家,在外遇到困难要及时向联络站求助。除了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贵州各地还出台激励措施,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35.6万人,较去年增加5%。

  产业发力,带动增收致富

  农闲时节,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村民罗经江顾不上歇息,又忙着张罗一件大事。这些年板栗收成不错,今年,他决心把旧房子改造为二层小楼。

  位于贵州西南部石漠化山区的望谟县,长期以来,传统农业面临“小散弱”瓶颈。尽管县里很早就把板栗作为富民产业来抓,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望谟县把板栗定位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在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下,洛郎村一举将板栗种植规模扩大到1.8万亩。

  “跟以前自己种完全两码事,不光有专家指导种植技术,还把销路也解决了。”借助专家指导对低产老林进行改造,罗经江的30亩板栗渐入丰产期,收回来的果实不过夜,当天就被县里的加工厂兜底收购。每年板栗收入近6万元,20亩油茶也相继挂果。

  目前,望谟县板栗种植面积超过27万亩,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当地板栗制成的休闲零食、饮料等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带动全县7.56万人实现增收。

  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贵州把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着力发展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前三季度,贵州新增农业龙头企业916户,农业专业合作社达6.51万户,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162元,同比增长10.6%。

  “坚决做到政策不断档、监测不遗漏、力量不减弱、协作不歇脚、责任不松懈,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贵州将继续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全力以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本报记者 万秀斌 程 焕)

  • 相关阅读
  • 2022年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中新网12月10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

    时间:12-10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新网12月10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

    时间:12-10
  • 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

      中新网12月10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

    时间:12-10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原标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

    时间:12-10
  • 教育部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余俊杰)记者10日从教育部获悉,为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部今年首次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据介绍...

    时间:12-10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

    时间:12-10
  • 专家:兰西城市群错位分工协同产业 转化区域特色资源

      中新网兰州12月10日电 (张婧)“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兰西城市群产业分工协同体系,特别是构建兰州、西宁工业产业分工协同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建议,兰州、西宁两市要在巩固和提升各...

    时间:12-10
  • 2021年第二期地方立法培训班举行 提升地方立法队伍素质能力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记者翟翔)2021年第二期地方立法培训班于6日至10日举行,旨在加强对地方立法的指导和支持,提升地方立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来自全国12个省区及所辖的171个市州,天津、重庆2个直...

    时间:12-10
  • “川渝通办”已累计办件超589万件 影响扩展至西南五省份

      中新网重庆12月10日电 (张旭)记者从10日举行的“川渝通办”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11月底,两批共210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件量超过589万件,为川渝两地企业和民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加高效务...

    时间:12-10
  • 王毅视频会见尼加拉瓜政府代表团

      新华社杭州12月10日电 12月1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浙江安吉视频会见正在中国访问的尼加拉瓜政府代表团。  王毅说,你们是两国关系的“破冰者”,也是中尼合作的“先行者”。你们带着重要使命不远万里而来,...

    时间:12-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