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德国汉学家罗梅君:为什么撇开中国建设“中国能力”行不通?

2021-12-16 15:2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德国汉学家罗梅君:为什么撇开中国建设“中国能力”行不通?

  中新社柏林12月16日电 题:德国汉学家罗梅君:为什么撇开中国建设“中国能力”行不通?

  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是德国著名汉学家、柏林自由大学荣休教授及该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罗梅君20世纪70年代曾留学北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德国来华留学生之一,之后又多次到北大研究和讲学。她主要研究19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并在中德关系史和德国社会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长期致力于在德国社会推动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中德学界的交流互动。

  在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资助下,罗梅君和其学生新近共同完成了一项题为《新冠疫情危机背景下德国媒体的对华报道》(译名)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新冠危机下德国媒体描述中国时的选题重点和立场倾向,并揭示其与德国国内一些政治力量主张的所谓德国“新”对华政策之间的关联。

  针对“如何理解德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以及“德国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两方面议题,罗梅君近日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她表示,德媒上的“中国形象”更多是关于那些生产形象或传播形象的人,而非关于(现实中的)中国——如何挑选报道主题、如何选取采访对象、媒介呈现新闻的形式等,都反映了作者的预设判断。而针对德国政界和媒体上要求撇开中国、“独立”建设“中国能力”(指对中国语言文化国情的掌握以及广义上同中国打交道的能力)的声音,罗梅君直言这不可能做到,因为学术研究如今已经全球化,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行发展,今天的知识生产整体上是全球化的,不存在某一个国家“本国的科学”。

  德媒展现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无关中国

在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资助下,罗梅君和其学生新近共同完成了一项题为《新冠疫情危机背景下德国媒体的对华报道》的研究。图为报告封面。中新社发 罗梅君 供图

  前述由罗梅君教授和其学生完成的报告,共选取了七家德国主流报纸2020年1至8月间747篇以中国疫情发展变化、抗疫措施及疫情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为主题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对中国表示肯定或赞赏的只占小部分,仅有4篇以“是否应该学习中国防疫经验”为主题,如强制佩戴口罩、应用数字健康码、建设应急隔离设施等。700多篇报道里大部分都在批评中国,这令她的研究团队感到惊讶:“向中国学习”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话题。这一期间德媒固定的报道模式往往是:“尽管中国遏制住了疫情,但是……”

  报告还注意到,德媒使用殖民主义时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用词(如黄祸、间谍、新冷战等)用于构建中国的“敌对形象”。《法兰克福汇报》甚至刊登了一幅具有歧视意味的嘲笑中国人戴着口罩用带“口音”的德语唱《欢乐颂》的漫画。罗梅君坦言,这是种族主义的做法。

  如何理解德国社会尤其德国媒体上中国形象的变迁?罗梅君分析,受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驱动,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经历了如下变迁:在耶稣会士大规模入华和德国启蒙运动时期(17至18世纪),由传教士和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塑造的中国形象是相当正面的;进入殖民时期,在德国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变得非常负面;魏玛共和国时期,短暂出现过由左翼和左翼自由主义者塑造的正面中国形象,但很快又被纳粹时期希特勒政府所塑造的受歧视的中国形象(以及当时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政策)所取代。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处于分裂状态的西德和东德的情形有很大不同:西德由于受反共意识形态影响,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是负面的;东德则在对华合作和平等互利推动下,对中国有着比较正面的认知和看法。

  “但是我想强调,此处所说的仅仅是在特定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形象;在上面提到的任一时期,都同时存在反对当时的‘主流’中国形象的人物或思潮。同时,在任一时期,中国的真实状况和德国对华认知(中国在德形象)之间的差异都客观存在。在中国被介绍和描绘到德国的过程中,‘误解’本身就是‘文化转移’的一部分,因为对中国进行介绍和描绘的人都持有某种特定立场,并试图以某种方式将其立场传达给德国公众。”罗梅君表示,她的论点是,与其说“中国在德形象”反映德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不如说它反映的是该形象的生产者或者传播者的看法。她举例指出,如何挑选报道主题、如何选取采访对象、媒介呈现新闻的形式等,反映的都是作者的预设判断。

2018年,“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中国文化展”在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举行。中新社发 李哲 摄

  展现真实形象,中国为何被冠名“施加影响”?

  一个屡屡被德国媒体和政客翻炒的话题是“中国在德影响力问题”。但有观察者发现,美国在德国和欧洲施加强大影响却并未成为话题。上述关于德媒涉及中国疫情报道的研究证实,德媒在报道时大量使用“体制竞争者”、“体制性对手”这样的“他者框架”,显然受到美国的影响。

  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近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一个国家试着尽可能展示其正面形象,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最正常不过的做法:美国是这么做的,欧洲是这么做的,现在中国也开始这么做,“我们不该为此批评中国”。

2019年5月,“中国故事”主题摄影展在德国柏林开幕,主办方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辞。2019年是中德两国首都北京和柏林建立友好城市25周年。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针对这一问题,罗梅君认为,“施加影响”仅在一方与被影响的另一方存在(或声称存在)共同利益、后者愿意接受影响时才可能实现,这在当代就表现为“价值共同体”这一概念。“我只想谈论德国的情况——尽管与美国有着若干共同之处,但如今在德国媒体上要求欧盟建立一套更加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声音渐强。这表明德国对华政策中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

  倘若中国在德国动辄得咎,那么改善形象又从何谈起?针对这一问题,罗梅君认为,要想短期内改变德国媒体上主流的中国形象并非易事。长期看,她希望德媒的涉华报道可以越来越平衡。

  具体而言,罗梅君建议中国媒体尝试从那些被德国媒体忽视的议题,如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巨大努力、成功实施规模庞大且具可持续性的植树造林计划等着手,也可选取更多能具体阐释中国消除贫困政策意义的案例。

2017年拍摄的塞罕坝林场。中新社记者 魏晞 摄

  她同时建议,考虑到德国驻华记者在涉华报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一群体在中国能够获得哪些信息、见到哪些采访对象也很重要。“德国和中国记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能有助于打通双方之间不同的认知和报道传统。”

2018年10月18日,在湖南长沙参加“德国媒体湖湘文化行”大型采访活动的10家德国媒体记者走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观。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德国建设“中国能力”,撇开中国行不行?

  近来,德国国内关于孔子学院的质疑声又起。如何看待德国国内一方面要求提升“中国能力”(指对中国语言文化国情的掌握以及广义上同中国打交道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求在撇开中国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点的声音?

  “我认为这不可能做到。”罗梅君直言,这就像世界各地的日耳曼语言文学(Germanistik)学科无法在脱离德国同行、或是与德国不展开交流的前提下进行建设一样。

2016年3月18日,中德两国的奖学金新生和校友代表等参加在柏林举行的中德奖学金生及校友招待会。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她表示,合作始终非常重要,以北京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为例,早在1981年两校就建立合作关系,一开始是学者间的交流,后面又有了学生交换项目。“两校的合作非常成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学科和北大的日耳曼语言文学学科各自的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向前发展。其它学科的合作也是如此。”

  罗梅君强调,学术研究如今已经全球化,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自行发展。今天的知识生产整体上是全球化的,不存在某一个国家“本国的科学”。再如,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也让世人看到全球医学界如何高效紧密合作。“我认为这种国际合作的精神不能只是学术界将其视作理所当然,也有必要尽快体现到媒体上。”

2018年9月22日,柏林孔子学院日活动期间举办了“中国书法艺术工作坊”。

  “我所理解的孔子学院是一座桥梁,是一个对话的论坛,代表不同的声音可以在此展开讨论。”罗梅君表示,学者本身作为桥梁和中间人的角色同样重要,“我们寻求交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即使是在冷战那样最艰难的时期也如此——我们还将继续坚持这么做。”(完)

  专家简介:

2021年6月26日,罗梅君在施特拉尔松德孔院担任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区决赛评委。中新社发 罗梅君供图

  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德国著名汉学家,柏林自由大学荣休教授以及该校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罗梅君20世纪70年代曾留学北大,是新中国时期最早的德国来华留学生之一,之后又多次到北大研究和讲学。她主要研究19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并且在中德关系史和德国的中国形象等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著作,长期以来致力于在德国社会推动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中德学界的交流互动。

  • 相关阅读
  • 外交部就美方制裁中国药企等答记者问

      2021年1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  2021年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会议将于12月17日晚以视频形式举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咨询委员会由包括前政要和...

    时间:12-16
  • 王毅将出席2021年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会议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2021年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会议将于12月17日晚以视频形式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出席开幕式并致...

    时间:12-16
  • 面向这一群体,习近平为何再提“讲好中国故事”?

      (近观中国)面向这一群体,习近平为何再提“讲好中国故事”?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梁晓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出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

    时间:12-16
  • 习近平与普京“云端”再会晤,共释中俄关系高在何处

      (近观中国)习近平与普京“云端”再会晤,共释中俄关系高在何处  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电 (黄钰钦 谢雁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下午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今年内的第二次视频会晤。在持续一个半小时的长谈...

    时间:12-16
  • 韩正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突出重点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 扎实做好企业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6日在北京出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

    时间:12-16
  • 中外科学家携手构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录

      中新网上海12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路易斯·佩德罗·科埃略(Luis Pedro Coelho)、教授赵兴明、名誉教授皮尔·伯克(Peer Bork)与来自德国、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合作研究,...

    时间:12-16
  • 浙江:停课较久的地方和学校可调整教学计划和寒假时间

      中新网杭州12月16日电(童笑雨)12月16日,记者从浙江省教育厅获悉,浙江停课时间较长的地方和学校,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寒假时间。  近期,浙江省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峻复杂,有部分地区出现了师生感染确诊病例...

    时间:12-16
  • 浙江衢州机场:行程卡带*号出发旅客须持核酸阴性证明

      中新网衢州12月16日电(记者 张斌)记者16日获悉,自12月17日零时起,所有从衢州机场乘机出发的旅客,必须全程规范戴口罩、测温和查验健康码、行程卡。其中,健康码为绿码但行程卡显示带*号的旅客,须提供48小时内...

    时间:12-16
  • 广西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防御超强台风“雷伊”

      中新网南宁12月16日(林洁琪)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自12月16日17时起启动防御台风IV级应急响应。  广西防汛抗旱指挥部介绍,今年第22号台风“雷伊”(超强台风级)的中心16日14时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

    时间:12-16
  • 中国地震预警网延伸至中尼铁路沿线:首次服务国际铁路建设

      中新网成都12月16日电 (杨予頔)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12月16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地震预警网已延伸至中尼铁路沿线,继服务川藏铁路后,为又一重大工程建设的地震...

    时间:12-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