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五:谢茂松:民本与天下,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

2022-01-08 15:36: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之五: 谢茂松:民本与天下,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

  中新社北京1月8日电 题:民本与天下,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

  ——专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

  作者 徐雪莹


  从“敬德保民”到“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思想贯穿中国政治史,影响着我们的文明气质与政治主张。中国传统“天下情怀”与民本思想有何关系?又如何形塑当代中国的“世界观”?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认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培育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继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秩序的架构。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其“可大可久之道”亦孕育于民本思想及天下意识中。

  近日,谢茂松教授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兼论中西古今,深入剖析中国传统精神如何与政治文明交融互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以民为本”思想贯穿中国政治史,形成了“敬德保民”“民贵君轻”等诸多主张,这一思想文明渊源如何体现在古今政治实践里?

  谢茂松:政治制度安排的背后是整个底层文明结构。

  从文明史视野来看,孔子之后中国就开始进入了平民时代。虽然汉唐也有一些世家大族,但宋以下总体上贵族已经消亡。“以民为本”思想跟平民时代有深切关联。此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社会结构业已成熟。士大夫通过科举考试,从广大的农工商尤其是农民中产生,过去中国有“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说法。

  由于作为国家治理精英的士大夫群体主要从农民转化而来,其往往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这种社会结构相应的是“以民为本”的价值理念。

2020年12月,“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在过去的政治实践中,“以民为本”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政治道路上,士大夫治理国家以社会为优先;二是普通民众有道德自觉。明清时期,道德觉悟从士大夫群体扩展到普通民众。像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即主张,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致良知,都可以成为圣贤。

  世界上其他社会并非如此。近代以前的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国王、领主、骑士都由世袭产生,文化掌握在基督教教士身上,农民、农奴居于下层。欧美普通人绝无可能成为上帝或圣贤。

  中国道路从五千多年文明传统中走来,当下政治实践是对历史文明自然、连续的继承与创新。只有理解中国文明的特质与底层结构,才能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主义,我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人”、相信人,还最大程度提升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像“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等原则都是其具体表现。

  中新社记者:审视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是否存在从“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向?“英雄史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古代群众的历史作用?

  谢茂松:“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具备一体共通性,应当结合为一体来看。真正的英雄豪杰尤其是大政治家往往能识人用人,最大程度调动广大民众的力量。

  中国文明从尧、舜、禹、汤、文王尤其是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开始,历代盛世都会联系到政治家,像汉文帝、汉景帝与文景之治、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这并非是所谓个人的人治,而是说唐太宗等最高领导者作为大政治家,关键是能识人、用人。中央、朝廷有殚精竭虑为国谋的大臣团队来辅佐;地方官府则有循吏,即具有政治意识与高度执行力的地方官队伍来让中央决策落地;基层还有士绅乡贤。上下同心,最大地组织动员全国上下、四方民众,这才能创造盛世。

2009年8月,以“梦回贞观 走进昭陵”为主题的陕西文化户外大讲堂在陕西咸阳礼泉县唐昭陵北司马门祭祀广场举行。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中新社发 梁萌 摄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新视角,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正如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报告中说,“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民,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共产党”。旧中国的人民因一盘散沙而没有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反帝反封建运动,一系列政治革命、军事革命、社会革命之后,才真正实现当家作主。中国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才是决定群众历史作用的关键因素。

  英雄史观跟群众史观并非位于两极。中国虽然强调圣贤,但圣贤之为圣贤,在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唯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无限潜能,才能激活英雄的力量。

  中新社记者:古代中国先民素有敬天情怀,“心怀天下”更成为中华文明政治传统中的至高追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否与“天下情怀”存在关联?“天”“天下”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是否仍有所体现?

  谢茂松:中国政治传统是士大夫的传统,所谓“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士大夫政治崇尚天下意识,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范仲淹讲的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而“天下情怀”构成了中华文明政治传统的一角。

湖南岳阳楼上的《岳阳楼记》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天、君、臣、民这一循环秩序,则是士大夫官僚制度之上更为超越的政治秩序。君以民为本,但民也受天的制约,否则民就可能停留于纯粹功利主义。所以在民之上,一定还有更具超越性的“天”即天命、天理的存在。

  今天,包括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在内的各种命运共同体成为新的“天”。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意识同中国传统天下观正相契合。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优先,以全体人民利益为优先,同样跟中华文明的儒家等传统契合。

  中国共产党则继承了传统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与政治德性,强调党纪严于国法、共产党员的修身及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被广大民众接受,且得发扬光大,进而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跟我们的文明传统有深切关联。

  中新社记者:“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等思想和传统精神如何影响当代中国的“世界观”?

  谢茂松:中国关于“天下”的秩序有一个推广过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内亲其亲”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扩展到爱人民、爱天下万物……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就在于始终秉持了这样一种家国天下一体以及政治与社会一体的有机的牢固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贯通古今,成为中国文明的底层结构。

  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即为“天下大同”传统精神的当代写照,其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家国天下意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具体体现。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与“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文明的抱负、胸襟,与中国“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遥相呼应。

2021年10月1日,民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也是传统精神的延续。我们将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理念扩展于全球化下的共赢共享,最终将超越西方那种“赢者通吃”的思维。

2021年3月19日,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十周年纪念专列从重庆发车。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纵观东西方探索现代化途径的漫长历程,如何从“文明根性”的角度理解新中国的探索?

  谢茂松:考古学家张光直将世界文明分为原生道路文明与次生道路文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西方文明则是一次次断裂的次生道路文明。中国作为唯一的原生道路文明,恰恰更具有普遍性,并能涵摄西方文明的普遍性,向世界提供了最为完整的文明发展样态。

  中华文明向来有“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我们提倡“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其他文明平等、谦虚视之;同时,我们主张“君子以自强不息”“己欲达而达人”,独立自主发展自身,并带动其他国家发展。

  新中国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明传统,把“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两种文明品性结合起来,走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道路。一方面,继承发展“以民为本”等思想主张,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对外学习,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以我为主学习苏联,改革开放后以我为主学习欧美,都为现代化探索带来了有益经验。

  认识今天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个五百年的新文明的想象力,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意义,突破简单地以政党——尤其是西方政党——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限制,要以文明来想象中国共产党。作为文明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本身也将形塑新文明,进而成为新文明。(完)

  受访者简介:

  谢茂松,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中央党校文史部兼任教授,科技部新型举国体制战略研究专家,国务院国资委商业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香港《南华早报》中国专家组专家。

  研究专长:经学,中国文明与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治术思维及实践;中国文明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体制研究,中国文明与国家战略研究。着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学与理势合一》(中华书局,2013)等。

  • 相关阅读
  • 政协委员建言深化京港澳融合发展 提高青年人责任感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 杜燕)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讨论,为深化京港澳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市政协常委、香港香江国际中国地产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

    时间:01-09
  • 北京市政协委员共议冬奥可持续发展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 杜燕)如何实现冬奥场馆临建设施可持续利用?如何实现奥运遗产的传承应用?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们聚焦冬奥举办,也关注“后冬奥”可持续发展。  自...

    时间:01-09
  • 一起向未来 绿色冬奥 如约而来

      焦点访谈:一起向未来 绿色冬奥 如约而来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习近平总书记1月4日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突出科...

    时间:01-09
  • 习近平五致贺电 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迎来三十而立

      联播+|习近平五致贺电 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迎来三十而立  2022年元旦刚过,中国同中亚五国外交关系翻开新篇章。  1月2日至6日,习近平主席相继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

    时间:01-09
  • 九年流金岁月,总书记带我们办成这些大事|掀起绿色发展新浪潮

      总策划:傅华  策划:赵承  监制:张旭东  文案:高敬  摄影:兰红光、鞠鹏、李学仁、谢环驰  统筹:邹伟、鞠鹏、王宇、王绚  设计:李涛、黄玥  视觉:张惠慧、包昱涵、苗夏阳、贾伊宁  编辑:...

    时间:01-09
  • 王毅同马尔代夫外长沙希德会谈 欢迎其作为联大主席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当地时间1月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马累同马尔代夫外长沙希德举行会谈。  王毅说,此访适逢中马建交50周年。回首过去50年,两国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互助、并肩前行,在...

    时间:01-09
  • 全国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去年累计追缴文物3.8万件

      中新网1月9日电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重拳出击、打防结合,破案件、追逃犯、打团伙、缴文物,对各类文物犯罪尤其是盗窃石窟寺石刻、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盗窃古建筑及其构件、盗窃损毁革命文...

    时间:01-09
  • 公安部:去年侦破长江非法采砂刑事案件451起

      中新网1月9日电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2021年,公安部部署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长江流域10省(市)和长江航运公安机关开展打击长江非法采砂专项行动,向涉砂犯罪活动发起凌厉...

    时间:01-09
  • 王毅:中马正在共同走出希望之路、繁荣之路、幸福之路

      中新社北京1月9日电 当地时间1月8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马累同马尔代夫外长沙希德共同会见记者。  王毅说,很高兴同老朋友沙希德外长再次举行会晤。我们今天共同启动了中国和马尔代夫建交50周年庆祝活...

    时间:01-09
  • 河南省政协委员聚焦“郑州跨河发展”:突破阻隔 交通先行

      中新网郑州1月9日电 (杨大勇)“郑州跨河发展”是多年来黄河两岸人民关注的话题,在今年的河南“两会”上,也成为不少河南省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  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和区域协...

    时间:01-0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