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两院院士评出2021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活体机器人、最冷反物质等入选

2022-01-18 13:53: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18日在北京揭晓。其中,活体机器人诞生、史上最冷反物质问世等入选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两院院士评出的2021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全球首个“自我复制”的活体机器人诞生。美国佛蒙特大学、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生物繁殖方式,并利用其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可进行自我复制多代的活体机器人——Xenobots3.0。它仅有毫米大小,既不是传统的机器人,也不是已知的动物物种,而是一种从未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活的、可编程的全新有机体。据悉,该活体机器人或许可以有助于医学的全新突破——除了有望用于精准的药物递送之外,它的自我复制能力也使得再生医学有了新的帮手,或可为出生缺陷、对抗创伤、癌症与衰老提供开创性的解决思路。11月2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核聚变向“点火”迈进一大步。我们在地球上之所以能看到阳光、感受到温暖,都是源自于发生在太阳核心的核聚变。核聚变指的是当原子合并在一起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碳排放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提供绿色能源。但是,想在实验室里实现核聚变并非易事,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点火”(即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等于或超过输入能量的时刻)。8月8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国家点火装置(NIF)进行了一项新的实验。NIF的科学家团队重现了存在于太阳核心的极端温度和压力,NIF的强大的激光脉冲引发了燃料丸的核聚变爆炸,产生了1.35兆焦耳(MJ)能量——大约相当于一辆时速160公里的汽车的动能。这一能量达到触发该过程的激光脉冲能量的70%,意味着接近核聚变“点火”,即反应产生的能量足以使反应持续下去,在无限聚变能源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科学家借助AI技术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科学家们一直希望通过基因序列简单地预测蛋白质形状——如果能够成功,这将开启一个洞察生命运作机理的新世界。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英国DeepMind公司分别公布了多年工作的成果:先进的建模程序,可以预测蛋白质和一些分子复合物的精确三维原子结构,并将这些结构放入公开的数据库免费供全球科研人员使用。据DeepMind公司报告显示,其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预测出98.5%的人类蛋白质结构,有助于深入理解一些关键生物学信息,从而更好开展药物研发。而美国华盛顿大学创建的高精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程序名叫RoseTTAFold,基于深度学习,它不仅能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还能预测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形式。仅需十分钟,RoseTTAFold就能用一台游戏电脑准确计算出蛋白质结构。相关论文于7月15日分别刊登于《自然》和《科学》。

  ——“基因剪刀”首次治疗遗传病。一直以来,人们若要使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疾病,需要清除一个巨大的障碍:将分子剪刀工具直接注射到受影响的细胞中,从而实现DNA切割。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CRISPR技术能使一种突变基因失活。研究首次将CRISPR药物注射到一种罕见遗传病(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病)患者的血液中,并发现其中3人的肝脏几乎停止产生有毒的蛋白质。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CRISPR治疗是否能缓解该疾病的症状,但初步数据让人们对这种一次性治疗的效果感到兴奋。相关研究结果5月28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据悉,这项新工作在能够灭活、修复或替换身体任何部位的致病基因方面,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史上最冷反物质问世。加拿大国家粒子加速器中心的Makoto Fujiwara团队与合作者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粒子物理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名为ALPHA-2的反氢捕获实验,演示了反氢原子的激光冷却,将样品冷却到了接近绝对零度。激光冷却经常被用来测量常规原子的能量跃迁——电子运动到不同能级。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激光,它能以适当的波长发射被称为光子的光粒子,从而降低正在直接朝向激光移动的反原子的速度。研究人员将反原子的速度降低到1/10以下。对于冷却的反氢原子,该团队获得的测量精度几乎是未冷却的反原子的3倍。该研究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冷的反物质,并使一种全新的实验成为可能,有助于科学家在未来更多地了解反物质。相关研究成果3月31日刊登于《自然》。

  ——“芝麻粒”大小心脏模型问世。奥地利科学院生物学家Sasha Mendjan和团队使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出芝麻大小的心脏模型,又称心脏线。它可以自发地进行组织,在不需要实验支架的情况下发展出一个中空的心房。Mendjan团队以特定的顺序激活所有参与胚胎心脏发育的6个已知信号通路,诱导干细胞自我组织。随着细胞分化,它们开始形成不同的层——类似心脏壁的结构。经过一周的发育,这些类器官自组织成一个有封闭腔的3D结构,几乎重现了人类心脏的自发生长轨迹。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心脏壁状组织能有节奏地收缩,挤压腔内的液体。该团队还测试了心脏类器官对组织损伤的反应。他们用一根冷钢棒冷冻部分心脏类器官,并杀死该部位的许多细胞,研究发现,心脏成纤维细胞(一种负责伤口愈合的细胞)开始向损伤部位迁移,并产生修复损伤的蛋白质。相关研究5月20日发表于《细胞》,这项进展使得科学家能创造出一些迄今为止最真实的心脏类器官,为制药公司将更多药物引入临床试验提供了可能。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两项数学突破。纯数学研究工作的关键目标之一是发现数学对象间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联系形成猜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数学家开始使用计算机帮助发现规律和提出猜想,但人工智能系统尚未普遍应用于理论数学研究领域。12月1日,一篇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显示,DeepMind公司研发出一个机器学习框架,能帮助数学家发现新的猜想和定理。此前,该框架已经帮助发现了不同纯数学领域的两个新猜想。研究人员将这一方法应用于两个纯数学领域,发现了拓扑学(对几何形状性质的研究)的一个新定理,和一个表示论(代数系统研究)的新猜想。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首次使用人工智能来帮助证明或提出复杂数学领域的新定理。

  ——科学家成功在实验室中构建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成功用人多能干细胞分化诱导出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该结构与人囊胚期胚胎具有类似的结构,能正确表达相应的基因与蛋白,并且可在体外发育2至4天,形成类羊膜囊等结构。相关研究成果3月17日刊登于《自然》。据介绍,借助人类早期胚胎样结构,研究人员能深入研究胚胎的早期发育,更加了解人类早期重大疾病造成的流产、畸形儿、女性受孕障碍等现象,并为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建立药物筛选模型,为进入临床应用的孕妇药品提供安全性模拟检测。

  ——激光传输稳定自如创世界纪录。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和西澳大利亚大学(UWA)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创造了在大气层中最稳定传输激光信号的世界纪录。该团队将相位稳定技术与先进的自导向光学终端相结合,实现了此次最稳定的激光传输。新技术有效地消除了大气湍流,允许激光信号从一个点发送到另一个点,而不会受到大气的干扰。这一结果是用一个通过大气传输的激光系统比较两个不同地点间时间流动的全球最精确的方法。相关论文1月2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据悉,这项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来精确地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或者发现基本物理常数是否随着时间而变化。同时,这项技术的精确测量能力在地球科学和地球物理学中也有实际用途,可以改进有关地下水位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卫星研究或寻找地下矿藏。此外,该技术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可以将卫星到地面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几个数量级,下一代大型数据收集卫星能更快地将关键信息传送到地面。

  ——科学家“绘制”最清晰原子“特写”。美国康奈尔大学的 Muller团队捕捉到了迄今为止最高分辨率的原子图像,打破了其2018年所创下的纪录。据悉,Muller团队使用叠层成像技术,用X射线照射钪酸镨晶体,然后利用散射电子的角度来计算散射它们的原子的形状。这些进步使得研究小组能够观察更稠密的原子样本,并获得更好的分辨率。据了解,这种最新形式的电子叠层成像分析技术使科学家可以在所有三个维度上定位单个原子。研究人员还将能够一次发现异常结构中的杂质原子,并对它们及其振动进行成像。相关论文5月21日刊登于《科学》。

  据了解,两院院士评选年度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这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28次,为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动态,以及普及科学技术起到积极作用。(完)

  • 相关阅读
  • 广西调整春节返乡疫情防控措施

      新华社南宁1月18日电(记者黄凯莹)1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相关通知,对此前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  根据通知,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按照当地...

    时间:01-18
  •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类——论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人民日报1月19日评论员文章:让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类——论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中国人常说生龙活虎、龙腾虎跃。”1月17...

    时间:01-18
  • 我国2022年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高于3000万人

      我国2022年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高于3000万人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记者侯雪静)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18日表示,2021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工资性收入显...

    时间:01-18
  • 专家详解成渝双城经济圈五大优势 未来着眼“四向”通道

      中新社重庆1月18日电 (梁钦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中国西部近3亿人口,联动东盟超过6亿人新兴市场。”正在此间举行的重庆两会上,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成渝两地要深化与东盟...

    时间:01-18
  • 立功了!渔民捞到不明物体获重奖

      1月17日,江苏召开“沿海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专项表彰奖励大会”,对在我国领海海域打捞上缴水下可疑窃密装置的11位渔民及5名相关人员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  自2020年至今,江苏渔民发现10个可疑装置系他国制造。...

    时间:01-18
  • 搪瓷缸、军大衣……病房变“营房” 只为唤醒他们的记忆

      铁质的手提暖壶发黄的军大衣……在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有一种特殊病房被改造成部队营房样子。这是为了唤醒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沉睡”的记忆。  他忘了很多  却还记得这首战歌  “雄...

    时间:01-18
  • 东西问|短评:建设疫后世界,中国有何“锦囊”?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题:建设疫后世界,中国有何“锦囊”?  中新社记者 安英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在世界多地疫情出现反复,全球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缓...

    时间:01-18
  • 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智库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数字经济发展,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时间:01-18
  • 坚持自我革命 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腐败是世界毒瘤,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

    时间:01-18
  • 自我革命:百年大党的成功经验

      杨彬彬  坚持自我革命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而成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推进党的自我...

    时间:01-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