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丨短评: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2022-01-20 22:2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短评: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中新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大寒节气,一场瑞雪从天而降。中国民间有谚语“大寒三白定丰年”,意即大寒下雪,瑞雪兆丰年。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告诉中新社记者,大寒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天气寒冷之至,下雪很正常。从农业生产角度讲,大雪可以将田地里的虫卵杀死,亦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因此,大寒下雪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一说,说的也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1月20日,正值大寒节气,北京迎来2022年首场降雪。图为游客在景山公园内拍照。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大寒过后就是立春,中国有“大寒迎年”的风俗。人们要为过年做准备,忙着办年货、除旧布新、祭祀先祖。无论是准备各种祭祀供品还是自家储存食物,腌制腊鱼腊肉腊肠在很多地方必不可少。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些腊制品需要在很冷的天气里才存得住,所以大寒降雪也有利于人们贮存食物。

  “其实不止大寒遇瑞雪很准,清明前后下雨、立秋时节转凉、惊蛰之后降雪基本结束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很准。”萧放说,建立在古老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其科学依据。

立夏时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忙着进行田间管护、夏收夏种,农事生产进入繁忙时节。图为扬州市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中新社发 孟德龙 摄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准?第一,这是中国古人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中华大地尤其是黄河流域指导人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几无差错。

  第二,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历法相关。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收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9年8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姚公社区,小朋友们吃西瓜“啃秋”。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民间素有“啃秋”习俗。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萧放说,秦汉朝时期就已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形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则要到近现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天的小学生都会背,这也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持久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立春即春节、冬至吃饺子、清明祭祀,这些习俗延续至今。

2021年12月21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中心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包饺子,迎接冬至。中新社发 华文武 摄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也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许多地方,日本至今仍有与二十四节气类似的表述。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先进认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和实践。”萧放说。(完)

  • 相关阅读
  • 全力保障春运返乡出行交通安全

      公安部交管局要求  全力保障春运返乡出行交通安全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 任沁沁)2022年春节临近,春运返乡出行即将迎来高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日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准确把握好春运伊始道路交通安全...

    时间:01-21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2年1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2年1月18...

    时间:01-21
  • 公安部交管局作出部署——全力保障春运返乡出行交通安全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张天培)1月20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视频调度春运返乡出行集中的重点省份公安交管部门,研判近期春运出行特点及交通安全形势,分析近期暴露出的问题隐患,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准确把握好春...

    时间:01-21
  • 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从严从实加强教育管理监督,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  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本报记者 柴雅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

    时间:01-21
  • 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62.7万人 含省部级干部36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本报讯 202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386.2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182.6万件,谈话函询34.4万件次,立案63.1万件,处分62.7万人(其...

    时间:01-21
  • 三孩政策配套措施正陆续出台

      三孩政策配套措施正陆续出台  自从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后,“能不能生,敢不敢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1月20日国家卫健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目前,三孩生育政策实...

    时间:01-21
  • 公安部部署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专项工作

      公安部部署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专项工作 杜航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北京1月20日讯 记者董凡超 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重点攻坚专项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20日召开,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

    时间:01-21
  •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增长

      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增长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寇江泽、刘明)由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共同编制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生态环...

    时间:01-21
  • 我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

      我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  本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丁怡婷)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2021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

    时间:01-21
  • 孙春兰在调研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时强调 精准精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确保冬奥会顺利举办和人员健康安全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0日到国家速滑馆、主媒体中心、国家体育场调研,考察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工作,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各项防控措施进行再排查再加固再落实。她强调...

    时间:01-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