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北京建院总建筑师眼中的“双奥之城”14年巨变
中新社北京2月3日电 (记者 杜燕)伟大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经济、科技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具体体现。从夏奥会到冬奥会的14年间,北京城最大的变化有哪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14年间,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徐全胜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以建筑师的视角阐述“双奥之城”北京的变化。
从1991年至今,北京建院参与了三次申奥和两次奥运工程的设计工作。徐全胜表示,2008年夏季奥运会之时,中国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有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尚不完善。这些年,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城市建筑,到景观环境,再到城市治理,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交通、人口、空气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好解决。
他称,反映到具体建筑上,伴随时代的发展,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用途、设备设施、科技应用都随之而变。可以说,一幢幢体育建筑见证了北京城市巨大的发展变化。
以首都体育馆为例,它建成于1968年,是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室内体育馆,是中国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这次冬奥会,北京建院一如既往采用时代领先的设计,在大型冰场上采用了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依托一流的冰面,借助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
再比如,2008年建成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到2019年,建成的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精湛的施工工艺、先进的技术应用等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尤其是开发应用多项自主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不仅科技含量高,也更集约、高效。
他指出,十余年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体而言,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成就便如此呈现在北京的城市建筑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