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 | 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2022-02-18 16:3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王巍: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在人类发展史上,位于世界东方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一直备受瞩目,但西方社会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出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研究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独家访问,详细解读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

  他表示,百年中国考古学,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把中华文明产生的时间提前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论证为可信的历史。同时,考古研究还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既深刻揭示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中国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又全面展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中华大地人类起源、中华文化源头的考古研究取得哪些成果?

  王巍:安徽繁昌人字洞、陕西蓝田上陈遗址、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发现及最新测年数据显示,中华大地出现人类的年代可追溯到180万年至200万年前,是世界上早期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

  多个距今6万至3万年的遗址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有古人类生活,他们的石器制作技术和生活行为等方面仍沿袭本土自北京人时期形成的以石片石器为主的文化传统。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也发现,距今四五万年前后东亚地区的现代人中,有铲形门齿的占比高达80%以上,沿袭从蓝田人、北京人时代已形成的特点。这表明,虽然少数遗址发现有少量外来人群进入中国西北地区,但中华大地并未出现新来人群对原有人群和文化传统的取代,以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古人类,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百年以来,中国考古学家通过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和研究成果证明,距今一万年前在中国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出现的史前文化都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具有清晰的自身发展脉络。中国早在距今1.3万年前后已掌握制作陶器的技术,万年前开始栽培稻、粟、黍,9000年前掌握琢玉技术、出现彩陶和特殊符号、驯化家猪、发明了酒,黄河流域彩陶也在7000年前出现,早于欧亚大陆,使“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

2020年11月,河南省三门峡市,观众拍摄仰韶文化博物馆展示的典型出土文物彩陶。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中华大地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如何逐步发展成为“满天星斗”的区域文明?并最终多元一体形成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考古项目研究显示:从距今5500年开始,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存在一个交流互动圈,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并出现彰显尊贵身份的礼制;距今5000年前后,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跨入古国文明的阶段。

  在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和社会内部变化,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则呈现持续发展、快速崛起的态势,并对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广泛吸收,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开始孕育,并出现早期国家,进入邦国文明社会。

  夏商周三代考古研究显示,夏王朝建立后形成都城布局、宫室格局、青铜礼器、玉石礼器和陶礼器等一整套规制,夏王朝后期,礼仪玉器之一的牙璋向周围辐射,东达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西至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北抵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南到华南地区甚至越南北部都出土了中原王朝创造的玉礼器牙璋,证明存在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影响圈。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地诸侯国的都城和贵族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从中原王朝一统天下转变为群雄并起、相互竞争的局面。秦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历经多朝代更迭,持续推动中国发展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21年12月,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无人机照片)中新社发 吕桂明 摄

  中新社记者:从考古视角看,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有哪些重要特质?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明之间有怎样的交流互鉴?

  王巍:通过百年考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至少具有三大特质:第一是连绵不断、持续发展,距今200万年以来有人类持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距今万年左右从南方水稻到北方粟黍发明,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早期文明时代的古国、邦国文明,之后进入夏商周的王国文明,到秦汉以后的帝国文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持续发展。

  第二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一些先进因素,并创新融合形成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是百川归海、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史前各地区都有初期区域文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各区域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融合,孕育形成龙图腾和祖先崇拜的信仰、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的理念、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规范等中华文化基因,最后实现百川归海、多元一体,构建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发展历史格局。

2021年8月,位于长江流域的水稻。 中新社记者 何蓬磊 摄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持续进行。考古研究表明,稻、粟、黍的栽培都以史前中国为最早,距今5000年前后,这几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向东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西亚、东南亚等地区传播,是中华民族史前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约5000年前,小麦、绵羊等动植物及冶金术传入中国后,先民在其基础上进行发明创新,融合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冶铁术在3000多年前传入中国后,技术也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考古出土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的蜀锦,各种语言的文书和遗物,反映出丝绸之路沿线诸国与汉晋王朝的密切关系。一些汉代贵族墓葬中出土来自西亚和中亚的玻璃器、宝石等,是开通丝绸之路、中西文化密切交流的写照。

  唐长安城系列考古研究发现,唐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积极对外交流,各国人士在唐朝做官、经商,唐王朝吸收各地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表现出极大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南海一号沉船等水下考古表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欧洲。

  以洛阳白马寺、敦煌石窟等为代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寺院和石窟寺,体现出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以最快速度实现本土化,将其与源自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融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组成部分的包容能力。

2021年9月,辛丑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省胶州市少海孔子广场举行。中新社发 王昭脉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现代考古学2021年度过百年华诞,2022年已进入第二个百年,作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您对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有何期待?

  王巍:中国考古学未来要沿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个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科学化、国际化、大众化。

  科学化方面要增强科技含量,在坚持田野考古基础上,加强与自然科学并深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开展共同研究。

  国际化方面要持续推进考古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大中国考古“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中国考古国际合作已完成从以“请进来”为主,到21世纪前10年左右的“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再到2013年以来以“走出去”为主的转变。“一带一路”倡议发出后,越来越多中国考古队走出国门,赴国外进行合作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2016年至2019年,共有32支中国考古队赴22个国家实施36个中外合作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范围涵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2021年5月,浙江杭州,外籍教师福迪尔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体验5G VR项目。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大众化方面要以更鲜活、更多样的形式展现传播中国考古,建议以现代化理念和高科技方式,包括利用4D、5D、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建设主题考古遗址公园或游乐园,通过文旅结合推动考古大众化。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考古学界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可以说,中国考古学跨入第二个百年,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由考古资源大国向考古研究强国进发。(完)

  受访者简介: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第七届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科评议组组长、国家社科基金考古学科评审组组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美洲考古研究院终身外籍院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总负责人。《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和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主编。

  • 相关阅读
  • 雨水节气“遇雨”排行榜出炉 哪里最受降雨青睐?

      雨水节气“遇雨”排行榜出炉 哪里最受降雨青睐?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2月19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古人云:“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节气有何气候特点...

    时间:02-19
  • 低温蓝色预警!云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7℃

      低温蓝色预警!云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7℃  中国天气网讯 中央气象台2月19日06时继续发布低温蓝色预警:  受持续阴雨和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我国南方大部仍然维持气温偏低和阴天寡...

    时间:02-19
  • 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梦紧紧相连

      体育强国梦,与民族复兴梦紧紧相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东 侯珂珂 王斯敏 刘博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完美!”欢呼与掌声此起彼伏。2月18日,自...

    时间:02-19
  • 二〇二一,我们最美的青春记忆

      二〇二一,我们最美的青春记忆  ——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访谈录  作者:本报报道组  2021年12月3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周芃和她的同学们早早地就守候着,或打开手机、平板电脑,或在电视机前,守候...

    时间:02-19
  • 创新多,科技支撑更有力

      创新多,科技支撑更有力(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本报记者 吴月辉 喻思南 谷业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时间:02-19
  •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总书记牵挂的粮食安全)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总书记牵挂的粮食安全)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

    时间:02-19
  •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望海楼)  ■ 刘少华  时间,一次又一次见证奇迹。奇迹,一次又一次发生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国。今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党...

    时间:02-19
  • 干劲足,中国经济稳健前行

      干劲足,中国经济稳健前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稳中求进开新局①)  雨水时节,春管正忙。江苏省射阳县长荡镇甲侯村园东家庭农场内,机器轰鸣,植保机在800多亩麦田里穿梭施肥。农场负责人丁元东笑着望向...

    时间:02-19
  • 黄河五大水库蓄水量达327.96亿立方米

      黄河五大水库蓄水量达327.96亿立方米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王浩)记者从水利部获悉,目前,黄河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五大水库总蓄水量327.96亿立方米,其中龙羊峡、小浪底水库蓄水量较...

    时间:02-19
  • 人努力+天帮忙 “北京蓝”成为冬奥会亮丽底色

      “人努力”+“天帮忙”,冬奥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达到有PM2.5监测以来最好水平   “北京蓝”成为冬奥会亮丽底色  新京报讯 (记者张璐)2月4日至17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

    时间:02-1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