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社区“小饭桌”托起的优雅晚年

2022-02-23 16:02:51

来源:新华社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1日发布,提出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任务。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一直是党中央的牵挂。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指出,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

  老年人对社区生活服务满意么?在社区内嵌入专业的养老服务效果怎么样?新华社记者近日来到河北省多家社区老年服务机构进行了实地探访。

  平价餐——老有所“惠”

  塞外承德,春寒未消。滨河社区的老年食堂却总是热闹的地方。

  “今天中午有鱼香肉丝、蘑菇炒肉、红烧鳕鱼块、鸡蛋汤,吃着舒服。”87岁的承德市滨河社区居民张郁馥是一位独居老人,孩子们平时忙于工作,只能在周末来看望她。以前她自己做饭,只做一个菜,晚上把剩饭菜热一热,凑合着填饱肚子。如今在老年食堂吃饭,每顿都很丰盛。

河北省承德市滨河社区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在为老人配餐(2021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滨河社区有3700多名居民,60岁以上老人约占三分之一。滨河社区负责人于岚说,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多方参与的模式,2021年9月社区老年食堂正式营业,一家经营政府部门食堂的企业进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饭菜分为低糖套餐和低脂套餐,顿顿不重样,很受老年人欢迎。

  记者看到,这里的饭菜有四档价格:60周岁以下,早、中、晚三餐按市场价分别为7.5元、15元、7.5元;60周岁以上、80周岁以下的老年人,享受成本价分别为5元、10元、5元;80周岁以上、90周岁以下的老年人,享受市场价半价;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用餐免费。

  “这样的价格与自己做饭花费相差不多,我每个月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承受。”滨河社区居民郝桂凤说,从家出发步行五六分钟即可到达社区食堂,不少人还加入了微信群,大家经常相约遛弯、跳舞、练习书法。

  承德市高新区社区党工委书记刘志永说,目前高新区12个社区实现了老年食堂全覆盖,通过适度为餐饮企业提供补贴,让全区有就餐需求的老年人享受平价饭菜。

  石家庄市民政局副局长黄少华说,2021年,石家庄市利用专项资金为区域内的老年食堂最高给予10万元补贴,为老年移动助餐车项目每辆车给予0.3万元补贴。“目前看,养老助餐补贴支出约占整个养老产业支出的5%。”

  河北省民政厅印发的《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养老助餐服务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养老助餐项目。

河北省承德市滨河社区老人在社区老年食堂就餐(2021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越来越多的老人习惯了就近到社区食堂“打卡”用餐。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泰盛家园小区,83岁的独居老人王瑞芝身体不好,做饭困难大,请护工又要花不少钱。“要是没有社区食堂,生活简直没法过。”她说,“现在‘吃食堂’与一帮老伙伴一起说笑,有时还比谁的牙口好。”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泰盛家园小区老人在社区食堂就餐(2022年1月5日)。新华社发 (王继军 摄)

  泰盛家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周晓燕说,中心工作人员为到食堂就餐的老人做好测温、消毒,做好防疫工作,确保老人能安全用餐。

  “慧”送餐——老有所“适”

  河北省邢台市顺德北社区檀成海老人今年83岁,自从妻子卧床后一直有个苦恼:儿女不在身边,自己不会做饭;腿脚不便,即使社区有食堂,出去吃也很困难。

  这样的生活在2021年8月有了改变。顺德北社区党委书记李小倩说,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发现,一些老年人存在实际困难,难以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吃饭,请保姆经济条件又有限。为此,当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发点餐配餐服务功能,老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预订点餐,由专人将饭菜送到老人家中。

河北省邢台市康宁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左)把午餐送到檀成海老人家中(2022年1月6日)。新华社发 (陈雷 摄)

  如今,檀成海每天中午都会收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送来的两份热乎的午餐。他说,食材丰富、软糯适口,很适合老年人。

  记者发现,檀成海老人使用的手机点餐软件进行了“适老化”改变,打开软件后每种菜品图案清晰、内容直接、便于选择。李小倩说,考虑到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养老服务中心在推出手机软件、小程序等互联网点餐的同时,还推出了电话订餐、短信订餐、子女或亲朋辅助订餐等功能。

  据了解,这种智慧点餐不同于市场化的外卖业务,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全流程服务,前台客服人员收到订单信息后,便会派单到所属的餐厅配餐,再由送餐人员精准配送。

河北省承德市滨河社区老年食堂工作人员查看送餐单(2021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从2018年开始,民政部大力推广“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等。

  在廊坊市广阳区上善颐园社区,苏丽媛老人说,孩子们已经成家,每天只有老两口在家吃饭,通过社区食堂推出的微信小程序点餐,饭菜很快就送到家。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上善颐园小区社区食堂工作人员在长者餐区工作(2022年1月4日)。新华社发(孙宝宇 摄)

  部分受访基层干部称,与外卖相比,社区推出的送餐,一方面卫生情况更加公开透明,老人们吃着放心;另一方面饮食选材、制作等更加“适老化”,价格合理。

  “服务圈”——老有所“值”

  承德市滨河社区老年食堂还活跃着一支近70人的“银发”志愿者队伍。67岁的胡希英说,志愿者组成“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自发排班,用餐时间义务到食堂协助工作人员测量体温、维持秩序、领票登记、打饭盛汤等。其他时间,还为行动不便的社区老人提供代购物品等上门服务。

河北省承德市滨河社区志愿者到独居老人张郁馥家中走访(2021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刘志永说,社区设立“时间银行”,详细记录志愿者服务情况,存入其“个人账户”。当这些老年志愿者需要照顾时,就可以从自己的账户中进行支取“贡献值”,享受社区相应服务。

  运营方爱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白俊平说,除了组织“银发”志愿者,社区还招聘了专业人员为社区老人开展服务,其中邻里医生互助、老人回忆录、月度庆生会等活动非常受欢迎。

河北省承德市滨河社区志愿者帮助老人通过智慧点餐系统订餐(2021年12月16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

  记者采访时看到,不少社区以老年食堂为依托,将日间照料、健康管理、文艺活动等进行统筹,方便老年人生活。邢台市襄都区努力搭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通过与邢台市康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合作,为辖区内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娱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顺德北社区居民赵桂荣今年77岁,她每天生活既丰富又规律:上午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其他老人聊天、下棋;中午在社区食堂吃饭,三菜一汤很丰盛;累了就在中心休息,或参加娱乐活动或运动锻炼。还有一些老人自发组织了舞蹈、京剧、葫芦丝等文艺表演队。

河北省承德市爱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滨河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工作(2021年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摄

  康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自主研发了具备双向通话、安全定位、应急呼叫、上门服务等功能的平台,实现了一组数据掌握社区老人动态,一张地图展示老人分布情况,一部电话办理养老服务事项,构建起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社区养老‘服务圈’越来越大!”一些受访基层服务人员表示,希望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财政支持,给社区居家养老运营企业注入更多活水,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养老项目。

  领衔记者:李凤双

  文字记者:张涛、赵鸿宇、范世辉、齐雷杰、李继伟、冯维健

  • 相关阅读
  • 武汉疾控再发提醒:非必要不离汉

      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武汉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武汉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截至2月23日12时,武汉市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23例。鉴于国内外疫情现状,武汉疾控再发提醒:  请广大市民坚持非必要不离汉,尤其不要去中...

    时间:02-24
  • 尼克松访华50周年——拜登需要从尼克松身上学习什么

      “只有尼克松才能去中国。”来自经典科幻电影《星际迷航》的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在冷战时期,只有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样声名在外的“右翼”政客,才能暗中敲开中国的国门,为建立中美外交关系奠定基础。如今,这...

    时间:02-24
  •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3年来,审结案件7680件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3年来,审结案件7680件——  保护知识产权 激励创新发展(法治头条)  本报记者 倪 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4日 第 19 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

    时间:02-24
  •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共同描绘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人民政协新实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4日 第 18 版)  日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时间:02-24
  •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奋力开拓乡村振兴新局面(权威访谈)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常 钦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4日 第 06 版)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

    时间:02-24
  •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用“长牙齿”的硬举措保护耕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   用“长牙齿”的硬举措保护耕地(权威发布)  本报记者 郁静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4日 第 06 版)  春回大地暖,备耕正当时。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

    时间:02-24
  • “十四五”,拥抱数字经济新机遇

      北京冬奥会在奥运史上首次用8K视频技术直播,5G、人工智能等大放异彩——   “十四五”,拥抱数字经济新机遇  作者:本报记者 刘坤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4日 15版)  【经济界面】  2月20日晚,“...

    时间:02-24
  • 职教“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能缓解家长焦虑吗

      ◎本报记者 张盖伦   近期,在地方“两会”上,“普职分流”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只有一半孩子能上普高”的说法,仍是家长心头的忧虑。2月23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重...

    时间:02-24
  • 条件致病菌指数 可评估环境微生态风险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健高 通讯员刘佳)2月2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单细胞中心与青岛大学利用其研究开发的生物信息工具条件致病菌指数(MIP),从...

    时间:02-24
  • 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迫在眉睫

      育种“4.0时代”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迫在眉睫   ——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本报记者 马爱平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时间:02-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