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2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5日获悉,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知识搭起的桥梁:50年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回顾”线上对话中说:“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就是1972年2月28日这天,《上海公报》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发表。我去过那儿多次,就是为了记住这一美妙的重要时刻,这一打开中美关系的重要时刻。”
回忆起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美国老师耐心细致的英语教学,以及之后作为外交官在美国高校讲课时的逸闻趣事,他强调要做更多的工作“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上海纽约大学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知识搭起的桥梁:50年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回顾”线上对话,旨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据悉,这是中美两国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该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重启对话,为双边关系正常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艾格尼斯斯科特学院前校长玛丽·布朗·布洛克、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查尔斯·莱文,以及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等应邀出席了活动。他们回顾、分享了各自在加强两国合作关系、特别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的经历与经验,并展望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未来。此次线上对话活动持续90分钟,吸引了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观众参与。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雷蒙表示,发表《上海公报》是中美两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关系由摇摆不定的状态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它打破了中美长达20多年的隔绝状态,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中美关系的重启关乎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两国大学之间签订了合作协议,教授之间建立起研究合作伙伴关系,学生们漂洋过海接受本科或研究生教育。深厚的友谊改变了个人的命运,合作关系的建立也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雷蒙指出。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表示:“上海纽约大学就是中美高等教育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不断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成立的,是这一远见的受益者和践行者。”童世骏主持此次活动的对话环节,向四位嘉宾提出问题。嘉宾们回顾50年前《上海公报》发表之时的情景,并回顾中美关系实现“破冰”以来,中美高等教育合作所取得的成果。
艾格尼斯斯科特学院前校长布洛克回忆,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际,她正在撰写有关中国历史的博士论文。“当晚我一直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报道,等待尼克松总统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时刻。”
她表示,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十分有限。在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任职时,她曾提议让两国每次互派10名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大胆”提议。但中国领导人却有着更“大胆”的想法——派5000名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此项提议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支持。
“这是中美关系在教育领域的转折点,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就此展开……尽管这是我所投入毕生的事业,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仍令我感到震惊,”布洛克介绍,迄今,约40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数千名美国学生和学者在中国学习、研究。
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表示,2001年第一次到访中国时,中国所展现出的活力与创新精神令他印象深刻。“我意识到,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促进中美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对全球的未来至关重要。”他进一步阐述了大学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方面的作用,“教育领域学者教授的紧密交流,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他认为,中美高校之间的合作仍将继续。
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分享了他在中美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个人经历。作为第一批被公派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认识到中美两国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他分享了自己在中美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的个人经历。杨卫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回想起留学期间教授和同学给予的帮助,至今仍感动不已。
任职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杨卫一直致力于推进中美高校之间的合作,曾组织两批高校校长团赴美深入学习,接触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最近二三十年,中国高校的成长特别迅速,这也建立在两国高等教育不断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杨卫表示。
杨卫指出,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不断攀升,其中,国际合作的论文有一半是与美国学者间的合作,大多数合作 是通过研究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开展。这位校长表示:“相信这样的趋势还会不断延续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