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雄安,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板

2022-04-05 13:58: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经济观察)雄安,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板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题:雄安,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板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蓝绿交织”“绿色低碳之城”“数字智能之城”“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雄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中国第一个全域按照绿色标准建设的城市,五年间由规划蓝图一步步走向现实,也注定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板。

资料图:航拍白洋淀风光。(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打造水污染治理的“雄安样板”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之肾”。2018年以前,白洋淀处于劣Ⅴ类—Ⅴ类重污染状态,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2018年至2021年,白洋淀流域共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项目239个。雄安新区取缔“散乱污”企业13700家,1.3万多个非法排污口全部被取缔封堵。雄安新区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576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103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综合治理,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显示,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三项主要指标均同比下降16%以上。这也是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白洋淀首次实现全域Ⅲ类水,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按《关于雄安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5年,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华北之肾”功能初步恢复。淀区面积力争达到360平方公里左右,年入淀水量保持3亿至4亿立方米,淀区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Ⅳ类标准。

  河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华表示,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始终坚持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一体推进,持续推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将继续坚持综合治理,加快恢复白洋淀“生态之肾”功能,全力打造水污染治理的“雄安样板”。

资料图:航拍雄安新区悦容公园。(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示范高地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以铁腕治污,展开蓝天保卫战、净土行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保障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雄安“无煤区”建设基本实现。2017年以来,新区完成清洁取暖37万多户,其中气代煤31万户、电代煤6万多户,基本实现了“无煤区”建设。

  ——雄安新区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典范城市。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在“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五年来累计造林45.4万亩、植树23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未来,雄安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

  ——努力打造形成“无废雄安”的中国样板。雄安新区建设把绿色发展示范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包括“无废雄安”在内的水、大气、固体废物、土壤环境治理,创新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树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示范高地。

  “雄安新区容不得半点污染”,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孙建东表示,要科学施策,精准管控,牢牢稳固蓝绿交织的底色。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未来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截至2021年底,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完成投资量3500多亿元人民币。新区外围500多公里7条高速国省道骨干路网、城市管廊、城市生态廊道和绿谷水系及200年一遇的环起步区100多公里防洪堤构成雄安新区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雄安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区,也是协同发展的试验区。雄安新区的定位要发展高新、高端产业,新能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环保产业、智能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是雄安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提出,雄安新区要成为生态文明实验的新区,创新创业的新区,依法建设的先行先试新区。制定产业入驻负面清单,要防止落后、污染、能耗巨大型企业进驻。建设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创建自己的城市生态品牌。(完)

  • 相关阅读
  • 陕西省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综合监管

      本报讯 (杨小玲)据《陕西日报》消息,我省将通过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742个,其中养老机构827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5915个,建成...

    时间:04-06
  • 缅怀追记公安英烈 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

      缅怀追记公安英烈——   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保护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没有节假日、休...

    时间:04-06
  • 烈士之子近一甲子“寻父”记:父亲,你究竟是谁?

      父亲,你究竟是谁?  烈士之子近一甲子“寻父”记  每个人心中,几乎都有父亲的形象。  对于74岁的刘玉平老人来说,从小就几乎没有见过的父亲的形象,是儿时记忆里的那张照片,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时间:04-06
  • 清明假期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851万人次

      昨天(3月5日),全国交通迎来清明假期返程客流,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95万人次,而从4月2日至4月5日四天运输情况来看,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851万人次,铁路运输平稳有序。  假期期间,各铁路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调...

    时间:04-06
  • 疫情下的上海:艰难与温情并存

      同心抗疫 全力守“沪”  疫情下的上海:艰难与温情并存  3月以来,上海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最近一周,上海每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呈上升趋势,累计无症状感染者已达数万例。  持续大...

    时间:04-06
  • 为生态治理打造“智慧大脑” 数字科技扮靓环境

      福建的生态云平台、重庆的入河排污口整治一张图应用平台、陕西的数字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日趋成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在全...

    时间:04-06
  • 保护个人信息、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给“算法应用”立规矩

      保护个人信息,护航数字经济发展   给“算法应用”立规矩(网上中国)  使用某个应用程序后,它就能“猜”到你喜欢什么,并且精准推送相关内容,滋生“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这样的情况最近终于...

    时间:04-06
  • 十年树木 中国绘就绿色画卷

      春到人间草木知。  清明节刚过,中国大地由南向北渐次回暖。从地处西南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冀北的“绿色明珠”塞罕坝;从上海的一处处“口袋公园”,到北京通州的“城市绿心”,无论是一望无际的森林,还是...

    时间:04-06
  • 去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创21年来新高

      近年来,广西柳州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进行水环境和空气质量治理。近日,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排名状况出炉,柳州水质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

    时间:04-06
  • 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 各类湿地公园达1600余处

      全国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万余个,各类湿地公园达1600余处  让家园更美群众更满意(产经观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④)  本报记者 丁怡婷 乔 栋 刘新吾  行路见荫的绿道,花香鸟啼的公园……在不少地方...

    时间:04-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