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人类健康

2022-04-07 04:32:40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公布了“2021年度气候变化十大科学事件”。这些科学事件既有基础研究成果,也有现实可操作的措施。而人们也从这些事件中发现,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温度变化或极端天气增多,更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那么,“双碳”与我们健康有哪些关系?极端气候有哪些不良影响?我国“双碳”监测工作开展得怎么样?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

  气候变化将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面前独善其身。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正在快速增加,气候变化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威胁亦尤为突出。

  “位列十大事件首位的是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巢清尘介绍,报告通过比较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状态,指出当前气候系统的很多状态在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都是没有出现过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200万年以来的任何时候;1900年以来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1970年以来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为过去2000年以来最高。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路径对人群健康产生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入选第四位的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气候变化与健康特别报告》。

  “全球变暖的健康威胁被低估,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超新冠肺炎疫情死亡人数,每年有超过500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异常的高温和低温。”巢清尘介绍,在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事件中,37%可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从地区分布看,全球与温度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中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和南亚沿海城市。

  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可通过多种复杂路径直接或间接对人群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比如增加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甚至导致急性伤害或过早死亡。巢清尘特别强调,气候变化可通过多种复杂路径直接或间接对人群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健康具有明显的协同效益。”巢清尘以今年2月《自然·通讯》发表的论文为证。文章《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带来的空气质量与健康效益》指出,在绿色发展路径和1.5℃温控目标下,中国在2030年和2050年可分别避免约11.8万人和61.4万人的与PM2.5相关的死亡。

  谨防“灰犀牛”,严控“黑天鹅”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防止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灰犀牛”事件,以及小概率高风险的“黑天鹅”事件,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入选的第七大事件反映了科学界对气候系统危险阈值来临的担忧。”巢清尘介绍,气候临界点是指从一种气候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阈值,超过临界点后气候状态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不可逆的。

  “目前气候学家已经识别出多种已经接近或达到临界点的气候状态,如大西洋洋流系统的减弱、亚马孙雨林降水变化、北极海冰的融化、澳大利亚珊瑚礁的死亡、西伯利亚多年冻土的融化等。”巢清尘解释说,大西洋洋流系统主要指的是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它通过在海洋表面向北输送暖水团,并在海底向南返回冷流,将热量从热带地区转移到北半球。受大西洋洋流系统的影响,欧洲地区虽然地理纬度很高,但气候相对温和,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虽然位于北极圈内,但由于受大西洋洋流系统的影响成为不冻港。

  “如果大西洋洋流系统减弱甚至崩溃,将给北半球尤其是欧洲和北美的天气气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欧洲区域将大幅降温。”巢清尘说。

  “未来气候变化还将导致极端事件频发,破纪录热浪的发生概率增加、热带气旋可能向中纬度地区扩展。”巢清尘指出,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21世纪热带气旋将可能扩展到包括纽约、波士顿、北京和东京等大城市在内的中纬度地区。2020年第一次在葡萄牙登陆的亚热带风暴“阿尔法”和2021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登陆的飓风“亨利”可能是这一变化的预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巢清尘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热带气旋一般形成于低纬度的热带海洋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海水温度较高,具备形成热带气旋的热力条件。“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赤道和两极之间的温差将会减小,为中纬度地区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加强打开了一扇窗口。”

  全面监测碳排放总量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的事实已经毋庸置疑,到21世纪中叶之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仍将继续升高,控制全球温升水平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巢清尘表示,这些科学信息进一步坚定了全球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增强气候适应能力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中国气象局建成了我国首个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提升了对温室气体的监测评估能力,为碳监测、核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观测网由1个全球本底站、6个区域本底站和52个温室气体监测站组成,其中青海瓦里关温室气体全球本底站是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于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巢清尘介绍,此后北京上甸子区域本底站、浙江临安区域本底站、黑龙江龙凤山区域本底站、云南香格里拉区域本底站、新疆阿克达拉区域本底站和湖北金沙区域本底站等也相继建成,并在江苏、山西、辽宁、江西、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建设了52个温室气体监测站。

  这些监测站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依托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站的高精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以及碳卫星二氧化碳柱总量数据建成的碳监测核查支持系统,可为全球、全国、省、市及格点尺度人为碳排放总量变化、自然碳汇变化提供客观、全面和及时的监测与核查支持。”巢清尘说。

  (本报记者 崔兴毅)

  • 相关阅读
  • 迎难而上 “长四丙”火箭团队展开“接力赛”

      中新网上海4月7日电 (记者 郑莹莹)北京时间4月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简称:长四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3星。记者从上海航天方面了解到,本次执行发射任务时,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试验团...

    时间:04-07
  • 最新全国入春进程图来了 春季前沿已抵达京津冀一带

      暖热升级!最新全国入春进程图来了 春季前沿已抵达京津冀一带  中国天气网讯 春风送暖,花开遍地。近期,我国大部掀起了一波升温浪潮,北方不少城市提前入春。未来四天(4月7日至10日)晴暖继续升级,河南、河北...

    时间:04-07
  • 我国本土疫情防控形势如何?官方最新解答

      我国本土疫情防控形势如何?花粉过敏是否影响疫苗接种?官方最新解答  今天(4月6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出席,介绍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时间:04-07
  • 时评:推动中医药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 题:推动中医药为全球抗疫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记者郑汉根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日前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这份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

    时间:04-07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管理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应配备医务人员

      央视网消息:4月6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1日到4月5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176455例,波及29个省份,总体呈现流行范围广、规模性疫情与散发疫情交织、...

    时间:04-07
  • 吉林省多地传来好消息 延边州全部解封解控

      (抗击新冠肺炎)吉林省多地传来好消息 延边州全部解封解控  中新网长春4月7日电 (高龙安)7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本轮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27场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长春市新增感染者数量连续上升势头得到初...

    时间:04-07
  • 青海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杰翔被查

      中新网4月7日电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青海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杰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4-07
  • 吉林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工作

      经济日报长春4月6日讯(记者李己平)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抓紧抓实抓细备春耕生产。近日,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24场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春耕准备情况。  据介绍,此前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备春耕工作会议,就备...

    时间:04-07
  • 高架桥下堆破烂利用率低 城市破碎空间亟待“系”起来

      围栏圈起大片空地交通受阻 高架桥下堆满破烂利用率低  城市破碎空间亟待“系”起来  在北京这座大都市中,无论是京沪线、京张旧线等铁路设施沿线,还是城铁轨道地上部分沿线,都存在大量狭长、破碎的公共空间...

    时间:04-07
  • 黑龙江省嫩江齐齐哈尔段、呼兰河秦家段等江河陆续开江

      新华社哈尔滨4月7日电(记者侯鸣)记者从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了解到,4月7日8时,嫩江齐齐哈尔段(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新江街道)开江,开江日期比历年提前1天;4月7日5时,呼兰河秦家段(绥化市北林区东富乡先锋...

    时间:04-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