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2022-04-10 12:11:20

来源:新华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新华社贵阳4月8日电 题:“陀螺王”和大山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齐健

  瑶山,曾是贵州最贫穷落后的“三山”之一,“九山半水半分田”,不通公路,水源不足,土地贫瘠……

  谢友明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如今,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瑶山瑶族群众奋力走出世代贫困笼罩的大山,与兄弟民族一起过上小康生活。

谢友明(左)跟徒弟在赶制陀螺(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齐健 摄

  今年46岁的谢友明是瑶山家喻户晓的“陀螺王”。在瑶山陀螺加工厂,谢友明跟徒弟正在赶制一批准备发往江苏的陀螺。“之前我出去参加陀螺比赛认识了很多教练,现在不少外省的大学、体育局都在我们这里订货。”谢友明说。

  打陀螺,贵州瑶族同胞由传承千年的狩猎本领演化而来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爱好,如今不仅帮助他们在全国陀螺比赛中摘金夺牌,还在瑶乡形成了陀螺加工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销售产业。开发瑶乡文化,深化旅游扶贫,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

  从1995年第一次参加陀螺比赛,到2007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代表贵州队参赛夺冠,再到2013年组建瑶山白裤瑶陀螺协会,2016年随中国代表团出访意大利多卡蒂国际传统街头游戏艺术节,谢友明不断扩大瑶山陀螺的影响力。

  瑶山民族小学的学生在练习竞技陀螺(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齐健 摄

  20多年前,谢友明跟大多数瑶山人一样还住在跟外界鲜有接触的大山里。2002年,30户瑶山瑶族群众每户自筹1000元、政府补助9000元,搬进了传统干栏式新家,组建民族文化表演队,尝试着发展旅游,这其中就有谢友明一家人。

  “走出大山改变了我的命运。通过扶贫、搬迁,越来越多瑶山人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瑶山贫穷落后的命运正在被改写。”谢友明说。

  为了彻底改变贫困村民的生存环境、斩断“穷根”,自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移民新村开始,瑶山人经历了七次搬迁,其中,2017年至2019年的这次搬迁是瑶山搬迁史上力度最大的。政府总投入6000余万元,安排居住在深山里的最后246户1045名瑶族同胞当中的206户住进县城的兴旺社区,40户安置在小七孔景区门口的梦柳小镇。

  谢友明(中)在给瑶山民族小学的学生表演花式陀螺(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齐健 摄

  如今,瑶山人迎来新发展期,以“五变”为抓手,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村落变景区,瑶山古寨4A级景区、懂蒙民族村寨给游客揭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技艺变技能,通过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等非遗文化培训让人们致富有“术”;民房变客栈,农民自己当老板;群众变演员,参加瑶族文化表演队,还原农家生活场景;产品变商品,大山沟沟里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变成被游客追捧的畅销货。

  除了发展陀螺生产加工、组织表演,瑶山白裤瑶陀螺协会先后培养几百名陀螺爱好者,其中20多人参加省级比赛获奖,上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冠军陆东衡就是谢友明在学校里带的徒弟。

  看到瑶山发展旅游的契机,谢友明打算把老房子进一步改造,建一座陀螺传习馆。谢友明说,他曾经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山里的农民,没想到依靠打陀螺的技艺能走出大山,但大山是他的根,后来尽管县里调他去民族宗教事务局上班,他还是选择回到养育他的瑶乡,回归他热爱的陀螺事业。

  谢友明(右一)在指导瑶山民族小学的学生练习竞技陀螺(4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齐健 摄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游客少一些,表演和旅游商品销售都受到影响,不过我们趁着空闲不断改进陀螺生产工艺,还开发了几款新产品,希望等明年贵南高铁开通后,瑶山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谢友明说。

  • 相关阅读
  • 方舱竣工如何安置建设者?上海:安全有序、原路返回

      随着上海一批防疫应急项目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紧急调用的大批务工人员将如何有序撤离安置? 4月9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集中救治场所和临时隔离用房项目竣工后务...

    时间:04-11
  • 教育部曝光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

      中新网4月11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公开曝光第九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7起典型案例涉事教师均已受到严肃处理,反映出各地各校深入贯彻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

    时间:04-11
  • 短评:坚守才能胜利

      【央视短评】坚守才能胜利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当前,上海疫情处于高位流行,形势严峻,抗疫进入“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坚守向前。  “动态清零”是基于...

    时间:04-11
  • 中国目前正式上线数字藏品平台超50个 数字藏品为啥火了

      数字藏品火起来(网上中国)  长信宫灯、榫卯微缩桥、木版画、唐三彩……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技艺结晶,用户如今只要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把它们作为数字藏品永久留藏下来。随着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扩展现...

    时间:04-11
  • 上海疫情拐点何时出现?最新研判!

      10日,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就上海实现“动态清零”的难度、无症状感染者给“动态清零”带来的新挑战等问题在采访中作出回应。  上海本轮疫情为何无症状感染者较多?  梁...

    时间:04-11
  • 上海:第一批三区名单已划定 其中封控区7624个

      今天(11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介绍了如何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的防控。  封控区是指近7天内有阳性感染者报告的居住小区、自...

    时间:04-11
  • 习言道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中国一手抓战“疫”,一手抓发展。围绕着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年多来,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部署。...

    时间:04-11
  • 解读安全生产十五条:突出督查检查,强调整治违法违规行为

      近日,国务院安委会制定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十五条措施,部署发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抓好安全防范工作。近日,国务院安委办有关负责人就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作出详细解读。  他...

    时间:04-11
  • 片面追求标新立异 基层工作中为何“伪创新”泛滥?

      基层工作中为何出现“伪创新”现象?  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地方出现“造词式”创新、“复制式”创新、“亮点式”创新等苗头,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和群众需求,增...

    时间:04-11
  • 焦点访谈:并肩战“疫” 同心守“沪”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上海本轮战“疫”已经进入“最关键、最吃劲”阶段,众多上海市民封闭在家,碰到身体不舒服需要就医怎么办?有慢性病的老人怎么配药?家里囤的菜快吃没了怎么办?一个个闭环管理的社区里,...

    时间:04-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