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看神舟十三号的返回神技

2022-04-17 11:24:04

来源:光明日报

  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再入、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不过,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即速度、温度和精度,确保自己安全回家。

  速度,恰到好处

  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温度,火候适中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

  精度,稳操胜券

  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落点,最终平安返回。

  神舟十三号已经圆满完成了本次飞行任务预定的各项要求,载誉凯旋。它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光明日报记者张蕾、崔兴毅、张亚雄 光明日报通讯员李蒙、时小丹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7日 04版)

  • 相关阅读
  •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41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831例

      中新网4月18日电 据上海市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消息,4月17日0—24时,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1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831例,其中853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1409例确诊病例和19425例无症状感染者...

    时间:04-18
  • 关注全民健:健身场地少、消费高等难题怎么破?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破解健身场地少、消费高等难题  多措并举推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金台视线·关注全民健身①)  本报记者 黄 超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时间:04-18
  • 新华社长篇评述:中国经济面面观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题:中国经济面面观  新华社记者  18日,2022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即将发布。在近期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大势如何,备受关注。  观察大...

    时间:04-18
  • 走近科技特派员:2021,他们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羽翼

      二〇二一,他们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羽翼   ——走近科技特派员  作者:本报报道组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18日 01版)  巍巍太行,天下之脊,孕育了“愚公移山”的千年传奇。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时间:04-18
  • 倾听新时代育种人的心声与追求——躬身阡陌 只为稻菽千重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⑦】  编者按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农业的“芯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

    时间:04-18
  • 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综述

      坚决扛起巡视整改重大政治责任   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综述  4月17日,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等11个单位向社会公布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至此,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的32个单位党组织...

    时间:04-18
  • 中国核酸检测能力:实现“动态清零”的有力保障

      ◎本报记者 王 春  科技日报记者4月17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截至目前,我国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疫情发生以来,已经完成了大约115亿人次的检测,为及时发现感染者、实现“动态清零”提供了有力...

    时间:04-18
  • 牢记期望重托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

      ◎黄国畅 何 玲 郭强强 曾 鹏 于欣禾 周 琪 本报记者 何 亮 付毅飞  “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讲话,真切感受到党的核心、军队统帅对航天事业的殷切希望,对航天工作者的关怀厚爱。”文昌航天发射场技术部系统工程...

    时间:04-18
  • 向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亮剑 四川通报6起问责典型案例

      本报讯(记者 侯荣 通讯员 彭玉)近日,四川省纪委监委通报6起问责典型案例,释放坚决整治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强烈信号,督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

    时间:04-18
  • 海基一号首次尝试300米级深水导管架平台开发模式

      首次尝试300米级深水导管架平台开发模式   海基一号:为深海堡垒打牢“地基”  本报记者 王珍  “海基一号”是我国自主设计的300米级深水导管架,实现了我国深水导管架设计、建造、安装等技术质的飞跃,对...

    时间:04-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