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西德兴4月20日电 题:江西乡村振兴见闻 赣东北小山村“嬗变”记
作者:王成前 程志强 李敏
“每年除了在合作社有8000多元的务工收入外,还有3000元左右的分红,很不错,真心感谢李书记。”春日暖阳下,脱贫户汪泉勇一边往菌菇棒里塞着菌种,一边乐呵呵地算起自己的“开心账”。
汪泉勇口中的“李书记”叫李建明,是江西德兴市万村乡瓦源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该市人大代表。六年来,他带领村“两委”不等不靠,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使瓦源村面貌焕然一新,成功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21年6月,李建明被评为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李建明(右一)对村民讲解菌菇种植注意事项。 程志强 摄瓦源村委会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村基础设施和村集体经济极为薄弱。2015年8月,李建明当选瓦源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两个月后,他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村民代表就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李建明边听边记,不时地参与互动研讨,并列出了村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
修建文化中心和休闲广场是村民代表广泛提议建设的首选基础设施,迫切性强。不久,通过讨论,首个文化中心和休闲广场决定建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委会所在地瓦源村。然而,拟定选址的村集体自留地早已被部分村民用来种菜、养鱼,谁都不愿将地腾出来,这当中反对意见最大的就是李建明的两户亲戚。
瓦源村一角。 程志强 摄“项目是村民代表定的,自留地是村集体的,你们凭什么不让出来?如果你们不自行处置,我就组织人员来清理。”在经过多次劝说无果后,李建明摞下了“狠话”。见此情景,自知理亏的两户亲戚,主动把种在自留地里的菜一股脑儿全收了。看到李建明不惜“得罪”亲友,其他几户村民只好跟着把菜拔了、把鱼塘清空了。
2015年12月18日,瓦源村首个文化中心和休闲广场如期投入使用。晚饭过后,村里男女老少竞相来到这里,跳广场舞的、溜娃的、聊天的,把不大的广场挤得满满当当。那一刻,李建明更加觉得,村民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这之后,李建明趁热打铁,通过自筹和向上争资的方式,对村民们反映强烈的源头村八百多亩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在必经的小溪上建起了便民桥,解决了村民盼望已久的灌溉和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过溪作业难题。六年来,村里先里新建了八座便民桥、两个文化中心和两个休闲广场。
生活和生产环境好了,但村民的日子如何才能好起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建明的心头。2018年,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李建明决定成立菌菇合作社,发展菌菇产业。
发展菌菇产业在瓦源村是件新鲜事。虽然通过三年的努力,村民们早已认可了他这个“领头人”,但要大家从本就空瘪的钱袋里掏出真金白银干件新鲜事,村民们犹豫了,并开始议论纷纷。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关键时刻,村“两委”班子挺身而出,和李建明一样,每人入股一万元。租赁厂房,修建道路,培植菌种……年底一算账,不仅当年就收回了成本,还添置了烘房、冷库等生产和加工设备。
跟着合作社种植菌菇能挣钱!消息传开,村里“炸锅”了。2019年,全村66户建档立卡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与此同时,合作社通过“基地+农户”的方式,免费向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每户发放400个菌菇棒,并按市场批发价收购成品;对村民需要的菌菇棒,则按照合作社进价提供,帮助他们解决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各环节的困难。2020年,瓦源村菌菇合作社种植菌棒达5万个,年产鲜菇5万多斤、干菇5000多斤,合作社成员每户分红达到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菌菇的种植,经过多年摸索,已经相对稳定。今年,对面山上的80多亩果园也将进入丰产期,希望合作社丰产又丰收,让村民的小日子越过越滋润,哈哈”。李建明爽朗的笑声里,有自信,有关爱,更有对瓦源村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期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