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西问丨短评:从《天问》到“天宫”,为何执着求索宇宙?

2022-04-24 19:32: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短评:从《天问》到“天宫”,为何执着求索宇宙?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从《天问》到“天宫”,为何执着求索宇宙?

  作者 徐雪莹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当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重返地球,中国空间站构建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圆满成功,两千多年前屈原《天问》中的星空写意迎来科技勾勒的续章。

资料图: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第七个中国航天日来临之际,回望世界与华夏文明史,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宇宙。从石申观星、万户飞天到加加林进入太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再到21世纪的“祝融”探火、“羲和”逐日、载人“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明灭星光映照着东西方的太空征程。人类何以孜孜不倦求索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二字本指房屋廊檐、栋梁,后引申为无限大之时空。探寻宇宙,亦是人类从更高维度俯瞰自身的生存发展之道。

  最初人类发问宇宙或源自好奇与浪漫遐思,但随着现代科学兴起,探索愈加从自发转为自觉。从人类进化、地球起源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太空藏匿着验证无数科学假设及学说的契机,及人类生存发展的线索。航天理论与实践的精进,有助于深化人类对地球成因乃至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

  就人类社会进步而言,太空为各领域研究实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特殊环境。此前,国际空间站曾进行宇航员心脏和血管变化研究、白色念珠菌研究、蛋白质晶体生长研究等多项科研活动,成果颇丰。太空的零重力、真空等特性,一则为人类疾病防治、保障粮食安全等提供了新思路,如航天育种、太空癌症研究等;二则为扩展人类生存空间提供了研究平台,因不论近地轨道还是太空深处,地球大气层内都缺乏相应的人体生理学实验环境。

  航天科技也是综合国力与国家科技水平的体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工程规划的实施,不仅培养出高素质现代科研团队,也带动了航天乃至国计民生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迭代,此外,“天宫课堂”等直播活动还有助于形成航天科普教育的社会氛围。

资料图: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正式开讲。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

  古代天文学往往归于占星、算命等领域,说到底还是人类在认知有限的条件下构建起一套逻辑自洽的阐释原则。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争锋让天文学浸润科学理性的色彩,关于宇宙的科学认知辐散到东方乃至全球。始建于公元1442年的北京古观象台,部分天文仪器由清朝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监造。其至今仍在建国门见证斗转星移,成为中西天文领域交流的古老见证。

  随着航天工程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愈加凸显,人类求索宇宙的动力从懵懂的好奇心发展为有的放矢的科研诉求。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将载人航天列入《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得以制定。而今,“嫦娥”奔月成真、“天宫”不再遥远,中国现代航天事业与古代神话传说,构成横亘数千年的浪漫互文。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冲破“手可摘星辰”的浪漫狂想,在国家力量支持下日渐拓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问天和梦天实验舱将对接天和核心舱。届时,大量科学实验装置能为基础物理学、天文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提供科研硬件设施。作为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组成部分,中国开放空间站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新的平台。随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运行,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从此展开。

  伫立泰山之巅,可“一览众山小”。于太空中观测地球,或可穿破地域壁障与历史云烟,抵达人类文明交集处。人类发源于宇宙一隅,共同生活在地球十分之三陆地。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方?飞往“九霄云外”纵然是浪漫主义,也是借科学之眼探照人类未来之光。(完)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4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青蒿素是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问世50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

    时间:04-25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制定修改20多部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法律

      中新网4月25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主任童卫东25日透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制定修改了20多部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法律,还有一些法律中规定了与国家安全直接相关的制度,再加上国务院及其...

    时间:04-25
  •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解答:职业病诊断难在哪?如何破解?

      中新网4月25日电 25日,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职业病诊断在医学技术方面并不难,难在对患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的确认,以及接触...

    时间:04-25
  • 四川脱贫家庭学子就业得到“雨露计划”帮扶 :上学有资助 毕业有去处

      四川脱贫家庭学子就业得到“雨露计划”帮扶   上学有资助 毕业有去处(关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④)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王明峰  核心阅读:为帮助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四川组织实施“雨露计划”:为符合...

    时间:04-25
  • 海南三亚: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4月24日晚,海南省三亚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通告称,三亚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自2022年4月25日0时起,恢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通告内容如下:  一、进出中心城区(塔岭以东,迎宾互...

    时间:04-25
  • 国家卫健委: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降幅达43.8%

      中新网4月25日电 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在“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时间:04-25
  • 国家防办 应急管理部:各地要统筹好防汛救灾和新冠疫情防控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针对近期强降雨天气,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今天(24日)召开防汛视频会,与中国气象局会商研判,进一步部署重点地区防汛工作。  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24日至26日,南方地区有明显...

    时间:04-25
  • 上海:4月26日将对全市“三区”内人员进行全员核酸筛查

      中新网4月25日电 据“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4月22日起,上海市开展了社会面清零攻坚九大行动。4月26日,将对所有的封控、管控和防范区域内人员进行全员的...

    时间:04-25
  • 全年计划发射次数“60+” 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繁忙”

      新华全媒+丨全年计划发射次数“60+” 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繁忙”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胡喆、宋晨)此时此刻,离地近400公里的轨道上,天和核心舱“感觉良好”,已接待两拨“来客”,等待着今年空间站建成...

    时间:04-25
  • 焦点访谈:来自太空的“高分”守护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航天点亮梦想”,今天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近几年,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人的梦想正在一个个实现。今年,建造中国空间站的梦想也将变成现实。航天梦托...

    时间:04-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