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浙大学者揭秘太阳系的“童年” 新模型补充前人“漏洞”

2022-04-28 22:1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4月28日电(谢盼盼 柯溢能)行星是如何诞生?太阳系又是如何演化?当人们望向深邃的太空总会感叹如斯。4月28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由浙江大学参与提出的太阳系巨行星轨道演化的新模型成果已经刊登《自然》,通过研究行星家族中的大兄长——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从它们的动力学变迁“管中窥豹”,揭秘太阳系的“童年”。该新模型还补充了前人研究的“漏洞”。

  此项研究是由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刘倍贝与法国波尔多大学的雷蒙德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雅格布森教授,共同提出太阳系巨行星轨道演化的新模型。

  他们指出,在太阳系初期原行星盘受到太阳光致蒸发作用,盘中气体从内向外耗散诱发了巨行星轨道的重塑并引起动力学不稳定。这项成果在北京时间4月27日刊登于《自然》,刘倍贝研究员是论文的第一兼通讯作者,浙江大学(下称“浙大”)物理学院为第一单位。

  学界认为,太阳系诞生之初,星际空间中的气体分子云坍缩,中心部分形成太阳,残余物质绕恒星旋转形成一个扁平的原行星盘。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太阳系的气体盘时期。在气体盘时期,太阳系的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四大巨行星通过迁移进入轨道共振态。

  然而,现今四大巨行星的轨道分布更为开阔,巨行星也以脱离了原有的共振状态,学界认为,巨行星的轨道经历过动力学剧变。

  “想象一条车辆正常流通的高架桥,如果有车辆发生碰撞追尾,整个行车的秩序就会被打乱。”刘倍贝说,追寻太阳系早期动力学不稳定的原因,是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

  描述太阳系巨行星演化当前最流行的是Nice模型,因模型创立者来自于法国尼斯蔚蓝海岸天文台而得名。

  Nice模型认为:轨道不稳定发生在太阳系诞生数亿年之后,那时,原行星盘气体耗散,巨行星与外部的星子盘(由直径为数公里到上百公里的星子组成)相互作用不断交换轨道能量,最终使得行星摆脱共振束缚并引发动力学不稳定。由于该过程能量交换十分缓慢,轨道不稳定属于太阳系诞生数亿年之后的“晚期不稳定”。

  刘倍贝团队提出,可以用气体盘的耗散来解释行星轨道的演化,这是先前模型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刘倍贝指出,前人的研究忽略了气体盘耗散过程行星受到气体的作用力反向。“在气体盘演化的晚期,太阳辐射的高能光子直射行星盘,形成的强劲光压首先吹散了靠近太阳的气体,行星盘内部出现了中空的结构。后续光压由内向外逐步驱散盘中剩余气体,行星盘质量伴随着盘内边界向外扩张而减小,这个过程被称为行星盘的光致蒸发。”刘倍贝说,这时太阳就好比一个巨型吹风机,不断“吹”走盘中的气体。

  刘倍贝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发现,由于内边界处气体的快速耗散,行星在该处受到向外的气体作用力,这与行星在盘的其他位置受到向内的力截然不同。当气体盘内边界由光致蒸发向外扩张时,原本向内迁移的行星改变运动方向,随内边界共同向外移动。“这个过程就像打羽毛球,挥拍击打来球,羽毛球改变原有轨迹,反弹后随着拍面一起向外运动。”巨行星由于质量不同,它们向外迁移的速度也不同,从而打破原轨道共振态并引发了动力学不稳定。

  “我们的研究表明,该过程导致的动力学不稳定紧随着气体盘耗散,在太阳系诞生后约五百万到一千万年间发生。有别于Nice模型,我们的模型中巨行星轨道不稳定发生的时间更早。”刘倍贝说。

  用传统的Nice模型与刘倍贝团队提出的“反弹”模型推演太阳系的“童年”,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动力学不稳定发生的早晚,前者认为是“晚期不稳定”,而后者认为是“早期不稳定”。

  “我们能从月球陨石坑的年龄找到新的佐证。”刘倍贝介绍,巨行星动力学不稳定会打破太阳系原有的平静,它们强大的引力扰动迫使周围小天体不断撞向其他行星和卫星,并在星体表面留下陨石坑。“月球陨石坑有着广泛的年龄分布,小行星撞击事件随时间自然衰减,这也与我们团队提出的早期不稳定模型研究更自洽。”

  此外,类地行星的轨道也支持刘倍贝团队的“反弹”模型。

  根据观测,原始地球形成于原行星盘阶段,在太阳系诞生后3000万至1亿年间最终长成。如果不稳定发生在地球完全形成之前,巨行星轨道动荡有概率触发大碰撞事件,诱发原始地球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相撞,逐渐形成现今的地月系统。“而Nice模型所预期,不稳定发生在地球形成之后,地球就不能成为今天的地球。”刘倍贝说,“早期动力学不稳定更符合来自太阳系其他天体关于小行星撞击时间的记录。新模型也可以更好地解释后续形成的类地行星的的质量和轨道构型,这些均为其有别于传统模型的优点。”

  《自然》审稿人对这一研究评价:“该模型很可能是太阳系演化理论中缺失的成分,文章新颖且意义重大。”

  刘倍贝表示,未来团队会进一步探究巨行星轨道演化对地球形成及其水起源的影响等问题。(完)

  • 相关阅读
  • 国家林草局公布2021年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件大事

      中新网4月29日电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消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宣传中心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色时报社联合开展的2021年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件大事日前评选揭晓。  这十件大事...

    时间:04-29
  • 国家卫健委: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第四阶段

      中新网4月29日电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9日表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到了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个阶段。  29日上午,国新办就坚持“动态清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举行...

    时间:04-29
  • 上海普陀:给抗疫一线社区书记安排“聊休洋”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疫情防控以来,上海市普陀区282个居村党组织书记、近5000名社区工作人员日夜奋战,近2个月没休整过,全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心安全和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  面对繁重的防疫任务...

    时间:04-29
  • 近镜头丨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仲夏时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骄阳如火。葱郁的丛林深处,巍峨的金字塔、庄严的神庙沉静矗立,仿佛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不是在千百年前,而是昨天才刚刚离去。  2013年6月6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迎来远道而来的...

    时间:04-29
  • G60科创走廊复工记:“进展一天比一天好了”

      4月27日下午3点半,几辆大客车开进G60科创走廊松江出口加工区的达丰制造城,又一批工人回厂上岗来了。“今天来上班的有300多人,都是解除隔离的人员。“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管理部协理李国穗告诉记者。  G6...

    时间:04-29
  • 警惕“疫情流行已经结束”论调

      近期,多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出现下降,并放宽防疫举措。有种论调据此妄称,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已经结束,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不合理。这种看法既不符合事实,也忽视了疫情在当下带来的诸多风险。疫...

    时间:04-29
  • 上海出院出舱人员如何做好返家消毒与防护?这里有几点提示

      央广网上海4月28日消息(记者杨静 林馥榆)近日上海出院出舱人员不断增多,如何做好返家消毒与防护?对此,上海市环境整治消杀工作专班、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健康促进中心特别作出...

    时间:04-29
  • 上海崇明:首批46家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开始运行

      为方便市民核酸检测,进一步提升崇明区核酸采样能力,根据《上海市优化核酸采样点常态化布局工作指引》,崇明区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区优化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布局。4月27日起...

    时间:04-29
  • 从严从重从快!上海坚决打击涉价格涉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近期,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聚焦消费者反映集中的民生物资、社区团购等问题,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开展投诉调解,着力化解消费纠纷。现选取最新办理的部分投诉案例予以公布。其中包括上海...

    时间:04-29
  • 国家卫健委:特大城市经历新冠疫情带来了四点启示

      中新网4月29日电 在今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北京这次疫情防控从上海那里学到了什么经验”的提问,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对此进行了回应。  梁万年说,北京和上...

    时间:04-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