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海洋深处的大国工匠:以愚公精神破解“深海油田迷宫”

2022-05-01 11:47: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天津5月1日电 题:海洋深处的大国工匠:以愚公精神破解“深海油田迷宫”

  作者 王在御

  徐长贵出生于1971年,是中国海洋石油勘探部总经理,工作23年以来,他的海上勘探足迹遍布中国海疆,作为主要发现人指导发现22个油气田,向国家提交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油当量。

  1998年,研究生毕业的徐长贵被分配到渤海石油研究院,从事最基础的地质研究工作。他每天看看岩心、岩屑,记录并分析数据,过程清冷且乏味。当时渤海浅层已发现亿吨级油田,但其深层石油勘探还未有突破,于是徐长贵便下定决心,要为祖国在海底深处探寻新油田。

  渤海岩心库里的“冷板凳”

  徐长贵站在岩心室的案桌前,拿起一根灰色长条状岩石说:“这些岩心是从渤海海底岩层中钻取的,最古老的可追溯至太古代,‘年轻’一点的也要上千万年了,它们是地球的时间表,是凝缩的年代记录。”

  徐长贵表示,渤海海域地质构造复杂,四条断裂带把整个渤海地下岩层切得七零八落,“它就像一个价值连城的白玉盘,却被摔的支离破碎,犹如‘深海迷宫’一般,在这里找油就像是大海捞针。”

  关在岩心室研究这些“化石古董”不可谓不枯燥,但徐长贵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眼里,这些岩心就是打开深海地底迷宫大门的钥匙。基础研究清苦且难出成绩,可徐长贵却坚持了七年,硬是把“冷板凳”坐热。那些年,他看遍了渤海油田的岩心,与团队翻阅上千篇文献,解释了上万公里的地震剖面,把破解“深海迷宫”的密码牢牢装进了心里。

  正是这七年坚实的基础工作,使得他后来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及其工业化应用技术体系,指导渤海深层碎屑岩储层预测,成功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直接指导了锦州20-2N、旅大16-3/3S等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

  创新原理破解“深海迷宫”

  2010年,徐长贵“接手”渤海辽东湾一个长期没有获得突破的构造,这里迷宫般的海底构造,令很多勘探团队都铩羽而归。辽东湾的油气富集区到底在哪里?下一步钻井往哪里打?都成了徐长贵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此时,一位老专家善意地提醒他:“小徐,你怎么就这么拧呢?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构造已经打了3口空井,要是再打空了,你怎么向单位交代啊?”

  面对这个18年来多家国外石油公司一无所获,早已被判了“死刑”的区块,徐长贵白天“蹲点”岩心库,晚上翻阅“落空井”,在“闭关修炼”多日后,再次大胆提出改变勘探层系的新思路。

  老专家的善意没能动摇他的决心,徐长贵坚持再试一次。最终,凭借一轮轮的精细研究,徐长贵带领团队创建走滑转换带控藏理论,在旅大6-2-4井中获得高产,仅该结构带就发现了5000多万立方米的地质储量,成功从国外石油大鳄放弃的“深海迷宫”中找到了“大宝藏”。徐长贵及团队创建的新理论,创新认识指导渤海复杂断裂带勘探,使勘探成功率由22%提高到50%以上。

  技术突破从海洋走向“海外”

  2017年,徐长贵调任天津勘探部,此时正赶上渤中19-6构造评价陷入困境,勘探作业进退维谷。关键时刻,徐长贵带领团队再次优化地质设计,改进测试工艺,最终在潜山测试中获得高产,打破渤中19-6气田勘探僵局,打开渤海勘探新局面。

  正是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中国海油勘探水平不断提升。谈到技术理论突破,徐长贵说:“过去,外国海洋石油勘探水平强于我们;现如今,我们的技术理论也逐渐被外国专家重视,并且被认可。”

  深度钻研、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是工业技术理论突破的重要前提,徐长贵对年轻员工说,“只有秉承这种精神不断突破创新,才能从科学的角度与国外专家平等沟通。”

  随着无数海油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石油勘探无论从技术理论还是应用实践,都逐渐从内海走向“外海”,向着星辰与深海前进。(完)

  • 相关阅读
  • 海报 | 总书记心系普通劳动者

    总策划:陈凯星、邹声文、丁锡国监制:常爱玲、齐慧杰、刘紫凌、苏晓洲统筹:姚羽、张书旗、张钦、王军锋文案:姚羽、阮周围、谢奔设计:殷哲伦终审:高洁、令伟家编辑:张铎、陶虹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湖南...

    时间:05-02
  • “大国重器”在这里铸造——“五一”假期走进央企生产一线

      新华社哈尔滨5月1日电 题:“大国重器”在这里铸造——“五一”假期走进央企生产一线  新华社记者强勇、朱悦  在东北地区,分布着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企业,它们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一项项“...

    时间:05-02
  • 走进新时代的“时传祥”们

      重复做简单事、认真做重复事、创新做认真事——走进新时代的“时传祥”们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重复做简单事、认真做重复事、创新做认真事——走进新时代的“时传祥”们  新华社记者  “宁愿一人脏,换...

    时间:05-02
  • 新华述评:保供,战胜疫情的关键一环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保供,战胜疫情的关键一环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何欣荣、乌梦达、严赋憬  3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

    时间:05-02
  • 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将在珠峰架设

    全球连线|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将在珠峰架设“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于近日在珠峰地区开展这是2017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

    时间:05-01
  • “种子种下了,农民的心也就放下了” 山西清徐春耕见闻

      新华全媒+丨“种子种下了,农民的心也就放下了”——山西清徐疫情下的春耕见闻  新华社太原5月1日电 题:“种子种下了,农民的心也就放下了”——山西清徐疫情下的春耕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紫薇  “五一”假...

    时间:05-01
  • 石泰峰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记者5月1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院领导”栏目获悉:石泰峰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据官网介绍,石泰峰,男,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榆社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05-01
  • 新华社评论员:不断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不断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  新华社评论员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复杂形势下,如何不断增强高效统筹能力,在攻坚克难中防住疫情、稳住经济...

    时间:05-01
  • 奋斗者逐梦前行——写在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奋斗者逐梦前行——写在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新华社记者  “五一”,春光正盛。大江南北,花儿迎风而开、向阳而生。  每一朵花,都生长着希望的模样,恰如每一个在自己的...

    时间:05-01
  • 王勇在湖南长沙指导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时强调 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援 争分夺秒搜救被困人

      新华社长沙5月1日电 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派,国务委员王勇率有关部门4月30日紧急赶赴湖南长沙指导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他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

    时间:05-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