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我们创造了历史”——珠峰科考队员的“巅峰时刻”

2022-05-07 21:38: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拉萨5月7日电 题:“我们创造了历史”——珠峰科考队员的“巅峰时刻”

  新华社记者白少波、田金文、李键

  5月4日,“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13名队员,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这些科考队员克服极寒、缺氧、积雪等挑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凯旋后,他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骄傲和自豪:“我们创造了历史。”

  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在“地球之巅”利用高精度雷达测量峰顶冰雪厚度,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科考队员们在地球之巅创造了多项科学考察研究新纪录。他们经过两日休整后,在驻地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他们的“巅峰时刻”。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组长德庆欧珠曾4次登顶珠峰,完成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极限探险。他说,这次珠峰科考登顶的任务艰巨程度超出想象。

  5月初,珠峰地区天气特别好,科考队在海拔8300米以下的攀登非常顺利。

  3日,按照惯例,他们需要在海拔7900米的二号营地过夜。由于科考队都是专业登山运动员,挺进速度很快,他们直接越过二号营地,进驻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把冲顶时间压缩了一天。

  进展如此顺利,让每一位队员都欢欣鼓舞、信心满满。当天夜里德庆欧珠通过视频与记者对话时说:“大家身体状态都非常好,一切都很顺利,明天冲顶不成问题。”

  4日凌晨2点,队员们起床吃过糌粑、羊肉、方便面等早餐后,3点开始冲顶。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突发状况,让科考队放慢了脚步。

  “珠峰海拔8300米以上的积雪,有五六十厘米深!”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个小时,德庆欧珠在珠峰脚下向记者讲起时,依然觉得太反常了。“攀登路线上的安全绳都被雪埋了,如果没有绳子的保护,随时有可能失足。”他说。

  队员们步履蹒跚,一脚踩下去,雪没到膝盖。绳子埋在雪里结冰变硬,需要双手把绳子拽出来,再把绳子上的冰抖掉。德庆欧珠说:“这段直线距离500米左右的攀登路,走了七八个小时。”

  长时间停留在极高海拔,行动迟缓,一位队员身体失温严重、浑身发抖,双手被冻得快失去知觉,拉不住绳子。

  珠峰科考登顶工作小组副组长扎西平措负责此次冲顶收尾工作。扎西平措拽下这位队员的手套,把他冰冷的手塞到自己的羽绒服里最温暖的腋窝下,再把氧气开到最大。

  “登山运动最害怕冻伤,但也是经常会遇到的。”扎西平措今年39岁,是科考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这是他第16次攀登珠峰。“前几年,因为冻伤,我失去了两个脚趾。”

  “过了没多久,这位队员身体就暖和起来了。”扎西平措的及时处理,保全了这位队员的双手,没过多久他就恢复了知觉,他们迅速追上了前面的队员。

  这时,在珠峰科考总指挥会议室帐篷里,有两次登顶珠峰经验的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定要把兄弟们安全带回来,确保科考任务完成。”

  “除了大雪、极寒,科考队员的负重也是一个挑战。”扎西平措告诉记者,这次他们要在珠峰上完成科研设备架设、操作科研仪器等工作,每人需要背负的物资重量在15公斤左右,是普通登山任务的两倍。

  按原计划,科考队早上8点就可以到达海拔8800米处架设气象站。扎西平措说,等抵达那里时晚了3个小时,那里的积雪更深,“队员们用手往下挖了1米多深,都没有摸到可以架设设备的石头。”

  德庆欧珠向指挥部汇报这一情况后,继续向上攀登,又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在距离峰顶很近的地方,找到了适合架设气象站的岩体。

  1个多小时后,气象站架设成功。此时,部分队员已经登上顶峰开展雷达测量雪深、采集冰雪样品等科研工作。德庆欧珠说,13名科考队员全部登顶时,珠峰南坡的云慢慢爬上来,队员们仿佛站在天上,比云还高。

  “你们都是最棒的!”4日中午,13名科考队员全部登顶,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大本营里的人们热烈鼓掌,握手庆祝。

  科考队员大多吉这次是第三次登上珠峰之巅。23岁时,他第一次登顶珠峰。“当时带着父母的照片,他们都为我骄傲。”

  如今,大多吉已经为人夫、为人父,他这次答应给妻子、孩子发视频,也让他们看到地球之巅的奇观。然而,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他在顶峰没有时间掏出手机。

  妻子看到报道后,才知道丈夫这次是去完成“巅峰使命”科考任务。大多吉说:“家人觉得我今年的使命更光荣,也更骄傲。”

  “极高海拔科考与登山的深度融合,开启了地球之巅科考的新里程,服务了科技强国建设。”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前方总指挥安宝晟说,“13名科考队员登顶珠峰,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相关阅读
  • 【总书记和青年干部谈心②】生活情趣非小事

      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年轻干部要守住“五关”,其中包括“生活关”。他强调,要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保持共产党人本色。  ...

    时间:05-08
  • 山东省专升本考试首次引入跨省远程线上考试

      新华社济南5月8日电(记者萧海川)山东省2022年普通专升本考试5月7日至8日举行。记者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了解到,为适应疫情防控需要,山东今年分类设置考点考场。对部分身在省外、无法返回山东的考生,首次引入...

    时间:05-08
  • 乘风破浪 心向深海——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德军

      新华社大连5月8日电 题:乘风破浪 心向深海——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德军  新华社记者张博群、郭翔  从白令海到南极海域,从智利外海到西非海域,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51岁的辽渔集团辽宁远洋...

    时间:05-08
  • 青海海北:给草原做保洁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本报通讯员 张成琴  “从小到大,我就没离开过草原,没离开过青海湖!”45岁的土布旦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38名草原管护员之一。  帐篷里出生、牛群中嬉戏、马背上成长...

    时间:05-08
  • 六盘山下致富忙

      本报记者 许 凌  1935年10月7日凌晨,毛泽东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抵达宁夏隆德县的杨家店村。拂晓,毛泽东登上六盘山顶,饱览群山峻岭壮美风景,感慨万千,即兴吟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著名...

    时间:05-08
  • 藏粮“智慧田”——四川崇州夏收夏种见闻

      立夏刚过,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记者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乡村走访时看到,当地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遥感卫星、地面感应装置构建起数字化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

    时间:05-08
  • 老区新貌|且看今朝浙西南:革命老区“浙”样美

      浙西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  伟大浙西南革命精神  走进老区看新貌  上回  我们循着空间横轴  数说如今浙西南  革命老区奔向共同富裕  这回  我们沿着时...

    时间:05-08
  • 走进老区看新貌丨“红蓝绿金”看发展 海南扬帆正启航

      艰苦卓绝 孤岛奋战  23年红旗不倒  红色娘子军 黎苗同胞情  永远跟党走 不变的是初心  万泉河畔 母瑞山下  红色老区变绿色高地  高效农业 洋浦样板  自贸港建设蓬勃展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琼...

    时间:05-08
  • 上海抗疫一线的坚守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上海,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在抗疫一线,齐心协力开展救治工作,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是上海新冠定点收治医疗机构。重症监护室里,林琳和同事忙着记录患者病情信息,检查...

    时间:05-08
  • 习言道 |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面对百年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古语,要求对变化莫测的形势应有底线意识、危机意识。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正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如何绷紧防疫这根弦...

    时间:05-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