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教育部:我国十年来培养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

2022-06-14 15:3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高凯)6月14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十年来,研究生教育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他介绍,十年来,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医等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为进一步支撑知识创新、科技服务和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新版目录近期即将发布实施。分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

  洪大用称,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加到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加到9%,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双一流”建设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达到78.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持续加强,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

  他介绍,十年来教育部在国家急需领域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主攻方向,2021年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公共卫生等人才培养专项,今年还将继续部署相关培养专项,有目标、有重点、成建制地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采取专门措施加强了党的建设、中共党史、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建设。研究编制了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包括了中华早期文明、国际传播、量子科学与技术、高端装备等数十个急需领域,近期即将印发实施,今后每年更新,持续增强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响应能力。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机制。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出台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双碳等700多个交叉学科点。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博士点占全国的27.6%;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政策倾斜支持,促进西部地区博士授权高校占普通本科高校的比例达到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他指出,在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方面,放管相济,更加灵活,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由原来的10年缩短为5年,放权32所高水平大学自主设置学科专业,赋予所有学位授予单位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限。十年来,各单位自主设置了近5000个二级学科点,通过动态调整主动撤销了1700多个学位点,约占全国学位点总数的10%,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快速响应需求能力显著提升。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坚守质量生命线,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整体上显著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切实增强。全面建设高质量保障体系。印发加强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规范研究生异地培养等文件,完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2019年以来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质量监管。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洪大用称,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完)

  • 相关阅读
  • 中国去年在线开庭127.5万场 蓝皮书称电子诉讼广泛应用发挥作用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张素 李京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法院大力推行电子诉讼,引导当事人开展在线立案、在线缴费、在线开庭、在线证据交换。最新发布的蓝皮书认为,电子诉讼的广泛应用在应对突发...

    时间:06-14
  • 安徽一高校为全部学生班级配备思政委员

      中新网合肥6月14日电 (记者 吴兰)“班级思政委员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小助手,也是辅导员的思政小帮手,更是班级日常思政教育的小能手。”6月13日,蚌埠医学院举办学生班级思政委员培训会,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

    时间:06-14
  • 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 纪录片《郑成功》发布

      中新网泉州6月14日电 (孙虹 林千煌)作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纪录片《郑成功》发布仪式14日在郑成功祖籍地——福建泉州南安市举行。  “郑成功的名字,郑成功的功绩,早已成为一种凝结...

    时间:06-14
  • 齐心抗疫 大陆台商台企在行动

      (抗击新冠肺炎)齐心抗疫 大陆台商台企在行动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电 (刘玥晴)记者14日从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获悉,据不完全统计,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截至6月10日,143家台企累计捐款捐物约合9538万...

    时间:06-14
  • 中安时评:奏响高质量协奏曲,让新时代长江之歌更嘹亮

      【地评线】中安时评:奏响高质量协奏曲,让新时代长江之歌更嘹亮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

    时间:06-14
  • 中国创新药企突破新兴市场 抗体药或在东南亚实现本地化生产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张素)创新药物达攸同在印度尼西亚获得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高发肿瘤;中国抗体药有望在东南亚地区商业化和本地化生产;面向全球创新的研究院“信达国清...

    时间:06-14
  • 两江评 | 夏粮丰收基础不断夯实 助力 “中国饭碗”装得更满

      【地评线】两江评 | 夏粮丰收基础不断夯实 助力 “中国饭碗”装得更满  又是一个丰收年。当前,中国夏收大幕已经拉开,各地积极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表示,中国粮食生产保持总体稳定,...

    时间:06-14
  •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亮相国博 大量展品首次展出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 应妮)“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日前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展出珍贵文献以及各类实物170余件,其中大量展品为首次展出,包括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守岛时升起的国...

    时间:06-14
  • 多地高考阅卷严把主观题质量关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题:多地高考阅卷严把主观题质量关  新华社记者李双溪、郑天虹、陈席元  近日,全国高考阅卷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各地通过延长试评时间、主观题双评制、选派学科专家评阅等方式,保...

    时间:06-14
  • 两岸信众“云”祭郑成功

      中新网泉州6月14日电 (孙虹 林应权 李晓梅)以“共祭英雄郑成功,感恩复台六甲子”为主题,“成功故里”福建泉州南安市石井镇14日举办两岸进香和民俗踩街活动,两岸信众“云”祭郑成功。  当天的进香仪式通过...

    时间:06-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